口罩“盾牌”热血铸就 北京纳通集团抗击疫情纪实

2020年07月24日08:39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口罩“盾牌”热血铸就 北京纳通集团抗击疫情纪实

  从无到有的技术标准

  纳通各方面人员从未接触过口罩生产工作,一建立生产线,就需要采购原材料。纳通临时组建了北京、天津两个采购团队,细化采购任务,由专人分别负责。要采购,先得确定标准。采购组从技术方面对口罩进行了深入研究,用大量时间研究确定了每种原材料的技术标准;并做了科学规划,每个口罩需要多少原材料,从而确定采购量。

  采购团队从未遇到过这么困难的任务,没有任何渠道和资源,只能通过网络搜索、熟人介绍、微信群等方式四处寻找资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需要花大量精力筛选,也难免要付出代价。初期采购到的配件,比如鼻梁条和耳带,每一批标准都不一样,每换一批材料,就需要重新调试设备,既耗费人力和时间,也影响产能。

  “生产工艺最频繁的是调松紧、调折叠褶皱和调熔焊能量等。除熔喷布质量优劣差异外,看似无关紧要的耳带松紧、口罩折叠层次都会影响实际过滤效果。例如,即便是同样的原材料,如果折叠过压可能会使呼吸气阻力升高,不仅影响佩戴舒适性,还可能导致空气从口罩侧面进出,也会让过滤效果大打折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平衡。”李仁耀说。

  与此同时,纳通迅速成立了口罩技术研发专项组,网罗相关行业专家和技术力量,制定技术标准,并着眼未来从技术上进行攻关突破。

  从设备到技师,把缺的都补回来

  投产之初,设备也缺,技师也缺。

  纳通口罩设备采购小组废寝忘食,24小时不停联络全国各地的资源,经过多方接洽,最后,在4家公司订购了41套设备,并特别安排当地办事处的人员到厂家监工。负责常州地区的黄冠说:“我们负责盯常州的口罩机,开始一人一天轮流去盯,后来发现口罩机厂人手严重不足,影响工期,我们在一边看着非常着急,大家想想还是帮他们一起干算了,这样至少我们可以早点拿到机器。”于是,纳通的员工临时转换角色,成了口罩机生产工人。

  纳通员工正在生产口罩

  疫情期间,不能住酒店,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负责采购的纳通人,只能自己开车前往,吃住都在车上解决,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有设备,没技师,设备调试工作就变得很困难,生产效率很难提高。2月10日,纳通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总监王文义组织启动口罩机技师紧急招聘,这时,口罩技师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稀缺人才,好不容易通过多种渠道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又担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存在感染风险。于是,王文义紧急协调公司的公务车,进行点对点接送,确保万无一失,安全上岗。

  随着技术人员的加入,设备的有效运行得到了保障,产能稳定提升,但包装机还没有到货,这时,后期包装人员又出现了很大缺口,导致口罩积压在包装处,不能上市。得知这一情况,纳通各职能部门员工主动请缨,纷纷要求支持口罩包装工作,经过人力资源部的组织协调,各部门抽调人员轮流支援,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口罩包装工作,满足群众抗疫所需。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