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盾牌”热血铸就 北京纳通集团抗击疫情纪实

2020年07月24日08:39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口罩“盾牌”热血铸就 北京纳通集团抗击疫情纪实

  从零开始的纳通口罩生产线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抗疫复产”中“要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创造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企业家们敢于担当、勇于突破、善做善为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京纳通集团用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新冠疫情发生后,面对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的紧急需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海淀区紧急寻找资源生产防疫物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防疫需要。2月2日,海淀区政府找到纳通,希望纳通利用现有资源,紧急建设口罩生产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纳通集团董事长赵毅武立即响应,积极配合,迅速成立项目组,并担任总指挥,快速组织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国家有难,企业有责。人民群众有需要,疫情防控有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发动企业的力量,利用现有资源临时增产口罩,为北京乃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尽一份力,这是我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赵毅武如是说。

  作为一家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深耕多年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纳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1800㎡的10万级洁净车间,原本是为骨科内植入物研发及配套的中试工厂所建,计划2020年春节后启用,进行正常的研发和中试工作。疫情突发,纳通紧急开始生产口罩,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首先是采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疫情爆发后,全国的口罩供应出现紧缺,许多厂家都开始抢购口罩机扩大生产。2月初,国内口罩机已是“一机难求”。这时,海淀区政府派专人负责,四处奔波,多方寻找资源,紧急组织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联系采购生产设备及原料。2月6日,在海淀区政府、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及车客家园等区内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从河北采购到7台二手机器。与此同时,纳通倾力配合,紧急成立了项目组,组织京津两地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立即到岗,集中公司资源支援口罩生产线。

  前一天刚下过雪,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二手设备,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天气,以分装的方式运到纳通。看到若干个分散的部件,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如此庞大又沉重的设备,怎么搬到车间去?搬家公司没有复工,纳通到岗人员也非常少,大部分还是较为文弱的科研人员。特殊时期只能特殊对待,幸好春节前搬家公司有一台叉车暂放在纳通总部,以备节后搬家使用。技术人员无师自通,摸索着学会了开叉车,尽管开得磕磕绊绊,但还是把设备安全搬到了车间。

  打开设备包装,发现没有安装说明书,更没有厂家技术人员跟随,一切都跟以往不一样。第一次接触口罩生产设备的纳通医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和工厂维修人员,只能自己摸索着组装,遇到疑难再给生产厂家打电话沟通,在厂家的电话指导下一步步安装。他们发现,运到的7台口罩机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后,大家只得把其中2台拆散做零件,加上用自己的车床加工的配件,最终配齐了5台可以用于生产的口罩机。

  2月7日凌晨5时,纳通口罩生产车间灯火通明,他们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完成组装调试,纳通的第一只口罩顺利下线,并且能够稳定运行生产。通过辛苦努力生产出保障人民安全的口罩,他们熬红的双眼闪耀着兴奋的光芒,疲倦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随后在工厂可以看到,洁净车间内,口罩机正在正常运转,两层无纺布夹着一层熔喷布,经过成型、压合、冲切、点焊等步骤后,变成一只只蓝色口罩,顺着履带像子弹般一个个弹出。

  “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从2月2日至7日,海淀区政府及口罩项目组只争朝夕,从考察确定厂房到紧急联系协调购买二手设备,从连夜组装口罩生产设备到调试生产成功,克服重重困难,他们从无到有建设了一条口罩生产线。特殊时期,口罩生产线就是救命的生产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彰显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担当!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