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榆河公園將建10處濕地 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公示 

2020年06月12日14:54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溫榆河公園將建10處濕地

  從即日起,市水務局官方網站開始公示《溫榆河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 涉及水環境、路網建設、生態景觀、服務配套等多個領域。未來的溫榆河公園,將“以水為脈”,建設5條淨水廊道、10處濕地,構建“二水五環十濕田”的水生態格局。公眾對控規如需提出意見與建議,可以電子郵件、電話或傳真方式於7月10日之前反饋到北京市水務局。

  看點1

  十大生態公園組團特色鮮明

  溫榆河公園位於中心城區東北邊緣,范圍30平方公裡,地處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清河、溫榆河兩河交匯處,城市副中心上游,是重要防洪通道和生態走廊。

  區別於一般城市公園,溫榆河公園是大尺度綠色生態空間,將構建“一心、兩帶、十片、多點”的整體空間格局。

  “一心”:在溫榆河和清河兩河交匯處形成“綠洲一片”,形成全園的生態景觀核心﹔

  “兩帶”:依托溫榆河、清河兩條水系形成“清流兩帶”,全面串聯各功能區,形成兩條靈動的濱水風景線﹔

  “十片”:在公園內部劃分主題多元、特色鮮明的十大公園組團,包括生境科普體驗區、綠色田園風貌區、游憩體驗區、文體休閑活動區等﹔

  “多點”:依據功能需求在公園內合理布局“繁星點點”的配套服務設施,成為為公園增彩的藝術亮點。

  據測算,溫榆河公園平日客流量在5萬至9萬人,周末在10萬至15萬人左右。按照高峰日客流量約70%預留,公園內配套設施按照10萬人配置。

  看點2

  建設5條淨水環廊10處濕地

  溫榆河公園依托北運河水系溫榆河河道以及清河河道,將以水為脈,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

  規劃顯示,規劃范圍內的溫榆河長10.2公裡,未來將以近自然濱水岸線建設、生態游憩、文化挖掘為重點,打造獨具特色的“十裡畫廊”﹔規劃范圍內的清河長6.6公裡,規劃以水體自淨、自然駁岸為示范,打造水生態示范廊道﹔規劃范圍內的老河灣長4.3公裡,以生態保育及滯洪區功能為重點,打造多樣化生境體驗廊道。

  公園將優先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水作為公園生態水源,水質主要指標將達到Ⅳ類。公園將系統建設淨水廊道和多處濕地,形成“五環”、“十濕田”的格局。

  “五環”:對清河第二再生水廠、未來科學城再生水廠、后沙峪等再生水廠周邊區域進行提升改造,建設5條淨水環廊,實現河網連通,水體自然流動、淨化﹔

  “十濕田”:整合利用現有坑塘、魚池、景觀湖泊等,打造10處濕地,形成以水體自淨為核心的生態水功能空間。

  看點3

  保生態多樣 建封閉留野區域

  根據規劃,公園將生態多樣性作為第一考量,依托地形地貌和綠色空間系統,營造密林、疏林、灌叢、農田、草地、灘涂、水域、窪塘八種生境系統,預留適合多種生物的棲息空間,形成生境多樣、物種多樣、彈性適應、自我演替的近自然生境系統。其中,將重塑老河灣的優美生境,突岀“魚翔淺底+百鳥歡鳴”的主題特色,打造多樣化生境體驗廊道,使老河灣形成充滿野趣的生態體驗型濱水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溫榆河公園內將設立一片生態留野區域,採取封閉式管理,其中所有植被原狀保留,不採取修剪、割除、除虫等措施,原則上隻允許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有限制地進入。這片留野區域可以用來觀察監測此區域各類植物的生長及演替情況,指導未來北京平原地區綠化的自然化。區域內開展鳥類、昆虫監測並布設紅外相機進行獸類監測,每年進行植物調查,以摸清演替發生情況。結合區域周邊服務設施,未來還可以設立科普展覽,展示植物演替和近自然的生態理念。

  看點4

  打造一座不售票的智慧公園

  根據規劃,公園的服務設施主要服務於公園游客,包含游客服務中心、醫療救助站、廁所、餐飲類設施等。游客服務中心包括游客信息咨詢、展示陳列、視聽、導覽服務、集散等基本功能。溫榆河公園為不售票公園,本地游客佔比較高,因此將設置約8000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與停車場結合布置。餐飲設施面積約2萬平方米。

  規劃顯示,溫榆河公園還將打造成為一座智慧公園,智能服務體系包括智慧水務、智慧游園、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在智慧水務方面,公園將圍繞治水造園、量水定景、立體淨化和自然修復總體水務規劃理念,構建智能感知、智慧調度、主動服務的溫榆河公園智慧水務體系﹔在智慧游園方面,公園將使用前沿科技,提供智慧游覽體驗,為來往溫榆河公園瀏覽游客提供智慧化的導覽服務﹔在智慧管理方面,將引入AI、物聯網、AR/VR 等多種技術為公眾服務,實現“支付智能化、交互擬人化、文化科技融合化”。本報記者 葉曉彥

  交通

  如何玩轉“步移景異”

  根據規劃,溫榆河公園將打造外暢內幽、快慢交融、景路一體、園城共享的生態智慧交通系統。溫榆河公園周邊路網、公共交通接駁將整體提升,穿過公園的5條過境道路將優化線位,來廣營北路、新國展聯絡線、火沙路3條城市主干路將修建為景觀大道。

  3條主干路修建景觀大道

  在道路系統方面,“兩橫三縱”5條走廊穿過公園范圍,其中,“兩橫”即火沙路及機場南線,“三縱”即來廣營北路、京承高速公路及新國展聯絡線。為了給行進者帶來車(步)移景異、浸入綠色生境的特色體驗,將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適度增加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的彎曲度,生態化處理道路斷面,塑造具有公園特色的林蔭路系統。

  對於保留的過境道路將優化局部線位,將來廣營北路、新國展聯絡線、火沙路3條城市主干路修建為景觀大道。目前,來廣營北路公園范圍已經按照景觀大道設計進入施工改造階段。

  公園周邊規劃10條公交走廊

  公共交通接駁也將整體提升。在軌道交通規劃方面,公園周邊區域223平方公裡范圍內,有9條規劃軌道交通線路,其中現狀軌道線路5條,分別為M5號線、M13號線、M14號線、M15號線和機場線,規劃新增線路4條,分別為M17號線、M32號線、M33號線和S15號線。記者注意到,M13號線、M33號線距離公園最近的車站約800米。

  在地面公交方面,利用過境走廊設置公交干線,快速通過,在主要客流出入口設置落客站。公園周邊共規劃10條公交走廊,並在公交走廊增加6至8條公交線路。值得一提的是,將利用組團間輔助通道,設置與周邊組團包括軌道車站銜接的接駁線路,同時串聯公園群。提供需求響應型專線公交,提高對1至5公裡服務人群公交出行的吸引力。

  此外,保留公園范圍內1座位於朝陽孫河的公交首末站,改造為與環境相適應的場站。在公園范圍內新增5處公交場站,修建成混合功能的綠蔭公交場站。

  沿河綠道設置騎行慢跑系統

  為優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公園內部將根據寬度與通行服務能力,結合堤頂路和公園園路構建三級慢行系統,運用透水鋪裝和生態建材設計靈活多樣的自行車和人行步道。

  貫通慢行交通系統,沿溫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兩側綠化廊道,設置全長約30公裡的公園綠道,加強與公園內部一級園路的順暢銜接,打造“一個公園”的綠道體系。

  同時,沿溫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綠廊設置“慢行、慢騎、慢跑、慢走”的園路系統。在公園范圍內設置自行車停車點和公租自行車租賃點。停車點間距為500米至1000米。

  停車場總數不少於30個

  為了方便游客出入,公園將增加出入口數量,提高公園的步行可達性。同時,採用“輔路”及“出入口緩沖區”減少游人對城市道路的干擾。近期將結合公園游客主客流方向,開放30個左右出口,同時預留好其他出入口位置遠期備用。

  最令游園者頭疼的停車問題也有方案。公園將設置與環境協調的生態停車場,總停車場數量不少於30個。據預測,公園小汽車停車泊位總量不低於6000輛,自行車停車需求約為3900輛左右。

  未來,市民在園內外,還可以體驗到一系列智慧交通技術帶來的管理效率和出行便利。公園內各類停車場將實現聯網聯控,研發專屬APP,實現車位預約、車位查詢、停車繳費等功能。比如,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可實現AI賦能,車牌識別管理、車位引導管理和無感支付系統﹔環線智能巴士系統,具備車輛實時位置查詢、需求實時響應等功能……本報記者 孫宏陽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