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斑馬線人車相互禮讓還不夠 群眾反映三類"最難過的馬路"

2021年08月27日08:5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斑馬線人車相互禮讓還不夠

  北京市交管部門開展禮讓斑馬線現場執法行動已持續近一個月,記者梳理一段時間以來市民有關禮讓斑馬線的疑問或投訴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三類路口:大型路口轉彎車輛連續性強,導致行人邁不開腿﹔中型路口車流復雜難辨,老人過馬路心慌﹔無燈管控路口的斑馬線形同虛設。8月25日早高峰,記者針對這三類路口目前禮讓斑馬線的情況展開新一輪調查發現,通過嚴格執法,部分路口車不避人情況有了明顯改觀,不過行人、騎行者等道路通行各方相互禮讓的意識仍有待加強。

  張自忠路路口,非機動車行駛佔用斑馬線現象仍存在。

  交警正在朝陽門南小街糾正司機未嚴格執行禮讓斑馬線的違規行為。

  大型路口

  不避讓行人的理由很奇葩

  若倒退十幾年,正是中關村地區電子行業蓬勃發展的年代,誰家想“攢”電腦,必先想到海澱黃庄這個地方。那時的中關村流傳著一句玩笑話,說這裡是北京城唯一一個車不得不讓人的地方。話雖夸張,卻也反映出當時這裡的人車矛盾狀況——行人群體龐大,過起馬路來,不管是不是闖了紅燈,車都不敢惹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關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道路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海澱南路、中關村大街交會的海澱黃庄十字路口為例,不僅是大型十字路口,周邊設施包括商圈、醫院、影劇院、學校以及地鐵換乘站。人群、車流的復雜程度不是十幾年前可比的,人車矛盾也更加復雜。梳理12345市民服務熱線相關問題反映記者看到,截至今年7月底,反映該路口右轉車輛搶行導致行人過街難的投訴居高不下。而在8月份,相關問題投訴的比例大幅下降。

  8月25日早7點30分,記者來到該路口探訪。正值早高峰,這裡不僅有交警正在執勤,還站著交通協管員、文明引導員以及來自各社會單位、社區的交通志願者。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的引導均不落空,路邊還設置了有關禮讓斑馬線的宣傳板。

  每逢行人綠燈通行時,大多數車輛都在斑馬線前停穩,主動禮讓。混雜在人群當中的非機動車騎行者下車推行,行人過馬路不再觀望遲疑。出現極個別不禮讓斑馬線的司機,交警立即上前糾正。

  “知道為什麼讓您停車嗎?”一名司機面對交警的提問有些臉紅,“知道,我覺得我也算讓了吧。”半分鐘前,這名司機駕駛著車輛在路口西南角右轉彎,臨近斑馬線時雖然減了速,卻仍在一點點往前蹭,“車鼻子”眼看已經要進入斑馬線的范圍。過馬路的人群中,幾位提著菜籃子的老人有點猶豫停下了腳步,不知道這輛車是要停還是要往前開。交警對這名司機沒有嚴格執行禮讓斑馬線的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

  在近半個小時的觀察中記者發現,盡管交管部門加強了路口管控,但仍有極個別司機沒有禮讓斑馬線而被交警攔停。正因為有交警現場執法,記者也第一次聽到了這些司機的“心聲”,這些沒有禮讓行人的理由透露著極個別司機交通法規意識的淡薄。

  比如有司機提到,因為禮讓斑馬線的宣傳剛開始不久,自己還沒有完全適應﹔還有司機提到,如果轉彎加速行駛,過馬路的行人還沒有抬腿,自己已經過了路口,不會與行人有交集。對於司機的奇葩理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中早有明確解釋和進行避讓的具體操作辦法,這是司機的必修課。正如一位交警和記者交流時所說,現在的相關宣傳是要強化意識,而非重塑或建立新規。

  海澱區交通支隊中關村大隊大隊長付雲輝告訴記者,海澱黃庄路口東西寬57米,南北寬48米,連接兩條主干路,是周邊區域內最大的十字路口。自8月份交管部門對該路口進行專項整治以來,轉彎車輛不讓行人的問題大有改善。對不嚴格執行禮讓行人的司機,交警會進行批評糾正,對明顯存在穿插、猛拐、繞行的車輛,則會涉及處罰。“8月份以來,我們在這個路口糾正不禮讓行人的行為已經有數百起,其中涉及處罰的大約100起,現在多數司機已經具備了主動禮讓行人的意識,我們的執法頻率也大幅下降,從最初早晚高峰每小時要糾正超過10起,到現在每小時最多出現一兩起。”

  中型路口

  更需要引導的是非機動車

  東城區張自忠路與東四北大街的十字路口,雖沒有海澱黃庄十字路口那麼大,但過去車不讓人的投訴同樣居高不下,道路南北向的行人既要小心右轉車輛,還要防著對向而來的左轉車輛,常覺得過馬路眼睛不夠用。

  周邊居民朱女士曾向記者訴苦說,她年紀大了,腿腳不好,從這裡過馬路很緊張,這條路周邊不僅胡同居民區多,旅游景點、商圈也多,所以無論是不是早晚高峰,車都不少。周末碰見路口車扎堆的情況,老人就更難了。“有的司機好心讓我,有的就不讓,我也摸不准人家脾氣,車動一點我就不敢走。”

  8月25日早8點30分,記者在現場看到,過去人車擠在一起甚至動彈不得的現象已經消失,交通秩序井然有序,無論右轉還是左轉車輛都主動避讓行人。記者注意到,該路口早高峰行人構成有個特點,不僅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還有買菜、遛彎兒的老人,行人綠燈放行時,一起步,年輕人走得快,老人走得慢,在斑馬線上很快就從一撥人變成了兩撥人,而讓行的司機則耐心等待,絕不在兩撥人之間插空。

  該路口與海澱黃庄路口相比,明顯的區別是非機動車數量龐大,對比機動車的主動禮讓,非機動車輾軋斑馬線、安全島過馬路的現象仍然難管,這樣的現象仍讓很多過馬路的行人不踏實。非機動車相對靈活,在斑馬線上“畫著龍”,或突然拐彎,讓很多老人避之不及。

  記者看到,現場執法交警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放在非機動車的違法騎行上,而當騎車者被攔停后,大多表現得很茫然,有些人不知道禮讓斑馬線的事兒也與非機動車有關系。

  根據東城區交通支隊東四大隊副大隊長付強的統計,截至目前,在對該路口所有違反交規行為的處罰中,不禮讓行人的處罰數量比例對比專項行動之初,下降了五分之四,過往司機已經初步建立禮讓意識。正如記者所見,目前交警執勤時,的確是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對非機動車騎行者的糾錯上。“繼續加強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執法實際上是法規條例得以切實落實的最后一道大閘,率先使禮讓理念深入人心才是根本。”

  無燈管控路口

  三類問題路口中改善最明顯

  “我們還盼著堵車呢,車不動窩我才能過馬路啊。”老百姓的一句氣話,道出了無燈管控路口的過街之難。以東城區趙堂子胡同為例,出了胡同面對的就是朝陽門南小街,這條路不寬,卻有不止一處無燈管控路口,有斑馬線卻沒有紅綠燈,導致很多司機無視禮讓規定。與上述路口相比,在這裡不禮讓行人的不是轉彎車輛,而是直行車輛,若不減速危險性更高。

  8月25日上午9點多,記者在該路口卻看到了暖心的一幕。雖然沒有紅綠燈和交警“盯”著,幾位拉著小菜車的老人並排過馬路時,雙向的車輛都靜止等待,這當中包括公交車也包括私家車。細致觀察記者發現,幾位老人先是遲疑,發現來往車輛真的是在為他們駐足時,都高興得舉手向司機們致意,可見這是一個新變化,面對這樣的可喜變化,老人們還有些不習慣。

  記者在現場觀察時,遇見東城區交通支隊東單大隊董喆警長駕駛摩托車途經該路口。他告訴記者,面對這樣的無燈管控路口,他們的治理方式與大路口有區別,不是一味增加警力,而是在全市倡導禮讓斑馬線的大環境下,對這些無燈管控路口實施“點陣式”的治理。通過流動式巡查,加強這些路口的管控,巡查中如果發現某個路口問題嚴重,交警立即下車,在該路口開展執法。

  存在問題

  道路相關各方“禮讓”意識待加強

  8月上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市交安聯辦、市文明辦聯合起草方案,全市選取了118處重點路口,全面啟動禮讓斑馬線示范路口創建行動。在調查中,也有不少司機對禮讓斑馬線心有疑慮。一些司機提出,在人流密集路口一味禮讓行人,是否會造成“壓車”,等一個紅綠燈沒過去,一旦“壓車”,頭車壓力很大。

  8月25日記者探訪多個路口時,也和交警一起在現場進行了測算,發現“壓車”現象並不多見。多個人群密集路口在行人綠燈放行時,行人都是在引導員的指引下集中通過,僅僅佔用機動車等待時間6至10秒,不至於造成大面積壓車。而個別車輛搶行時,反而會造成行人在斑馬線上猶豫不前,耽誤的時間大約也是6至10秒,但后續車輛因為需要等待斑馬線上仍未走完的行人,實際耽誤的時間更多。

  通過進一步觀察記者發現,多次行人綠燈通行時段,之所以浪費了行人與車輛的通行時間,問題多出在配合上。過馬路是一件需要相互配合和尊重的事,而非人車的博弈。

  在一些路口,少數司機的“禮讓”不夠堅定,讓人看不懂,明明已經禮讓了,見行人還在猶豫,又往前蹭了一步,此時行人正好邁腿,雙方都嚇一跳,於是車也停了,人也停了,很是尷尬。

  還有一些現象,責任也不光都在司機身上,有一些行人“低頭族”,通過斑馬線時行進速度很慢,甚至“開小差”在斑馬線上駐足不前,耽誤了車輛的通行時間。

  對於默契配合,令記者印象較深的仍是朝陽門南小街的一幕。因為沒有紅綠燈,有行人不敢貿然過馬路,一些有經驗的司機在停車禮讓的同時,向面前的行人揮手示意,而行人看到司機的手勢則加速通行,簡單的一個手勢建立了信任,達到了禮讓效果,也為雙方節省了通行時間。

  “開展禮讓斑馬線現場執法以來,我們的體會是,其目的是提升市民過馬路的安全感和舒適度。”一位交警告訴記者,禮讓斑馬線並不是機動車一方的事,而是要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共同接受禮讓的理念,需要相互尊重和配合。

  付強還提到,所謂的尊重、配合並不單指路面上的人車關系,同時還需要各相關行業的支持與配合。現在北京市大力推行慢行系統,一些路口已經具備了非機動車一次性轉彎的條件,但在大多數路口,非機動車轉彎仍然要和行人一樣,過兩個紅綠燈。比如張自忠路十字路口,從南向西轉彎,非機動車原本需要先向北到馬路對側,然后再向西行駛,共經歷兩個紅綠燈。但是,仍有大量騎行者為了搶時間少等紅綠燈,是先向西軋著斑馬線行駛,然后再向北,這樣的行為稱之為“雙逆行”。當交警攔停騎行者時,其中不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違規。在他們當中,外賣行業人員所佔比重較高。

  付強說,面對此類問題,他們依法約談了相關企業,在雙方交流時得知,外賣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考核標准仍是效益優先,遵守交規方面的考核比重比較弱化,尤其對於大量兼職人員,跑多少單掙多少錢是最大的考核標准。“讓禮讓斑馬線意識的深入人心,離不開道路通行各方相關行業的支持。”本報記者 景一鳴 文並攝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