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首批“美麗院落”亮相

2021年02月06日09:0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東城首批“美麗院落”亮相

昨天,東城首批“美麗院落”之一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院亮相,傳統的四合院寬敞明亮,院中間的大樹靜待春天發出新枝。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記者 李瑤

穿越古制的門廊,青磚灰瓦的四間房懷抱一座小院兒,院中央三棵老楊樹虯枝盤曲,居民正在座椅上悠閑地晒太陽,許多作家筆下老北京四合院的怡然風韻展現眼前。

這是剛剛完成“微治理”的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院。昨天,東城首批44個“美麗院落”亮相,違建拆了、花園座椅有了、公共空間宜人了、老樹鄉愁留住了。老城502戶居民住上了風貌古朴、環境宜居的美麗院落,還自發約定《小院公約》,讓小院長長久久美下去。

“訂制小院”養眼宜人

去年7月起,東城區發動前門、景山、安定門、交道口等7個街道的居民自發舉薦,選取試點平房區院落,打造首批“美麗院落”。“美麗院落”圍繞拆除私搭亂建、清理衛生死角、完善便民設施、加強自治管理4方面開展“微整治”,一院一策、分類推進。

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院的改造就是“私人訂制”。“打我進院兒這三棵楊樹就在,必須得留著”“堆物堆料把一二進院的門廊都堵了,應該疏通”“自行車、電動車沒地兒停,得開辟專門的停車區”……居民們一股腦提出很多意見需求,負責這個院子改造的清華同衡設計師張喆一一記了下來,最終尊重居民需求形成方案、建設實施。小院兒變了樣:棕色座椅高低錯落、環繞三棵楊樹,形成休憩空間,青磚青瓦的外立面、原木色的門窗、一家一個公用儲藏櫃以及無障礙扶手等暖心細節,“老北京四合院”回來了。

變化不止在草廠頭條3號院,東四街道育芳胡同2號院拆除違建后,夾道內通行空間從1.5米拓展到了3米,通行區、功能區、種植區、休憩區井然有序、格外敞亮﹔琉璃寺胡同12號院,錯落有致的弧形階梯打造出獨特的“牆根兒花園”,小院兒居民可觀賞、可休憩。

老院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四合院的家居生活要“有裡有面兒”,通過解決居民實際的生活需求,老院居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朝陽門南小街205號坐落在史家胡同最東端。院內面積191平方米,“如廁不便”問題一直困擾著全院住戶。“早年建房時,家裡都沒有接下水管道,院裡也沒廁所,上廁所都要奔700米外的史家胡同、干面胡同的公廁,著急了都得騎車。”居民於大哥說。

增加污水初級處理設施,改造院內下水管線,為衛生間入戶預留條件﹔劃定自行車停車區﹔設置休憩廊架……在提升方案上,設計師將居民們的心願化成了8條具體實施內容。

不久前,院裡添了微生物淨化槽,居民新修了戶廁,自來水管線、污水處理系統完成更新換代,足不出戶就能方便如廁。“真是實現了我們十多年以來的最大心願!”居民們贊道。

今年計劃再打造50個

首批“微治理”的小院兒均地處老城,存在著不少老建筑、老工藝、老門樓,蘊含著傳統建筑的精華。在治理中,設計團隊和古建專家在現場仔細研究,對這些老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

在對草廠頭條3號院的勘察中,設計師和專家發現,3號院門廊灰色牆壁上凹凸不平、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是頗具清末民國時期特色“堆灰撣漿”老工藝。“專家鑒定,這種工藝在故宮寶蘊樓也有,比較珍貴。”設計師張喆說,為此,在“微治理”中,施工方清理門廊雜物、對其進行原貌保護,讓院落獨有的文化內涵延續下去。

在東四街道育芳胡同2號院,古建專家馬炳堅建議,如意門是這個院落的特點,要最大限度恢復它的原本風貌。施工中,如意門兩根腐朽嚴重的支撐柱被更換,更新了破敗的頂棚,重新上色。大門上方則用小停泥磚砌筑,再做銅錢磚雕,並在門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組“如意”形狀的磚雕,做成“如意頭”,重現“如意門”的 獨有風貌。

院落改造結束后,居民們還自發制定《小院公約》,建立維護院落環境的長效機制,讓小院長長久久美下去。2021年,東城計劃再打造 50個“美麗院落”,讓更多居民過上宜居舒適的現代生活。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