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池夢蕊)6月23日,海澱區海澱街道舉行小南庄小區、蘇州橋西小區、三義廟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暨物業管理委員會黨支部成立大會,同日,花園路街道辦事處出具花園北路35號院、北太平庄路3號院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証明。這是海澱首批成立的5個物業管理委員會,將為全區推廣組建物管會“打樣”。
作為海澱區物業管理工作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海澱街道勇擔重擔、積極嘗試,於近期在小南庄、蘇州橋西、三義廟三個社區率先成立並同時挂牌成立黨支部。海澱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讓紅色基因深深根植於新時代物業管理的全過程,讓扎實踏實朴實的物業服務在黨的領導下,伴隨在百姓身邊。
亮點一:堅持黨建引領,選出群眾的貼心人
海澱街道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社區治理難點及居民切實需求為導向,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尊重民意、注重實效的原則,充分用好“吹哨報到”、物業管理綜合協調聯席會等機制,發揮議事、監督、協商的作用,推動社區治理創新與社區發展規劃有機結合。在三個試點小區的物管會擬任人選推薦名單中,黨員佔比達到91%,其中小南庄和蘇州橋西社區物管會成員中黨員佔比100%。王玉山原來是運通公司的一名公交車司機,前不久剛剛辦理完退休手續。這位有 33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熱心參與社區的各項志願服務和義務勞動。疫情期間,他克服自身困難,堅持值守在社區大門口。最近,他又牽頭成立了社區可回收垃圾志願服務隊,專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上門收走可回收垃圾,以實際行動助力社區100%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在居民們的鼓勵下,王玉山報名參選社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為物管會副主任的他,將代表蘇州橋西社區7號樓的119戶居民建言獻策,和物管會其他成員共同努力,實現小區物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亮點二:堅持“一六三”工作法,確保程序合法合規
在區房管局派駐的第一個物業管理“試驗田”專班的指導幫助下,海澱街道與相關執法部門、外聘律師充分溝通緊密聯系,確保整個工作進程合法合規。一部法規強基礎:堅持強化對《物業管理條例》學習宣傳貫徹,吃透我區三年行動計劃以及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相關文件精神,幫助社區深入理解條例規定,推動相關部門明確分工、協調聯動。六個環節劃區域: 核定社區紅線區域、查詢宗地建設資料、研討社區物管區域、征求產權單位意見、實地查勘小區現狀、權責部門共同會商,六個環節一個都不少,最終確定出相對合理的物業管理區域,為今后精細化管理打下堅實基礎。三個公示保公正:物管會人選要求和報名相關信息的公告、依據小區請示街道批復后確定的委員名單、物業管理區域劃分情況等三個公示,在規定時間內張貼在社區宣傳欄內,充分體現了物管會成立過程的公開性公正性,確保物管會成立的程序合法合規。
海澱區房管局從2012年開始布局以“房屋全生命周期”為管理基礎的信息化建設。2018年區房管局與統計局共同開展全區既有建筑物基礎信息採集工作,進一步提升完善既有建筑物線上地圖數據庫。此次,海澱街道通過這個數據採集系統初步劃分了107個小區的物業管理區域,為接下來法規支撐、科技領航物業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亮點三:堅持分類指導,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
海澱街道32個社區分為四類:商品房小區、有物業的老舊小區、無物業的老舊小區、商業樓宇。物管會成立之前,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作為不同主體在一定范圍內參與社區治理,一旦出現分歧矛盾,沒有一個合理合法的平台予以解決,時間一長,小矛盾會變成大積怨。“成立物管會太好了,我終於能用我的專長為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做點事情了!”三義廟社區的物管會委員何長義說道。何長義是北京經開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員,他一看到物管會報名公告就找到社區書記趙立,把自己對小區停車管理、環境美化等一系列意見建議都提了出來,並報名參加物管會委員選拔。那天晚上他們聊到十點多,趙書記邊聽邊記邊感慨,我的社區還有這樣的能人啊!原來何長義所學專業就是物業管理,他給趙書記提出的建議既有理論依據實操性又強。趙書記說,物管會的成立必將推進老舊社區法制化建設,以立法的方式,解決老舊小區在社區治理中的“基因缺陷”。
隨著首批3個物管會成立,《條例》在海澱區從文字走向現實。 海澱街道將在區委區政府的統籌下,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繼續著手籌備其余小區的業委會、物管會與黨支部。重點開展無物業老舊小區的物業服務綜合整治提升工作,通過企業讓利、先嘗后買等方式,為小區引入准物業、標准化物業,引導居民交納物業服務費,逐步享受到高品質的物業服務。切實提升社區物業服務水平,以實現群眾利益為核心,建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今年海澱區將在515個居住小區成立業委會(物管會),6-7月為試點引領階段,每個街鎮分別至少選取一個符合條件的小區組建業委會、選取一個符合條件的小區組建物管會。在試點過程中夯實工作基礎后,進一步推廣組建業委會、物管會。目前,海澱各街鎮已全面啟動試點小區業委會(物管會)組建工作,並著力開展轄區內各小區的物業管理區域劃分、業主情況摸排等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