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公園再現南苑“飲鹿三池”風貌

2020年06月19日09:0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千畝公園再現南苑“飲鹿三池”風貌

  在南郊農場疏解騰退土地上建起的西毓順公園正在進行施工和綠化。本報記者 鄧偉攝

  緊鄰南五環,南中軸東側,佔地近千畝的西毓順公園即將建成。這裡過去曾是首農食品集團南郊農場的棚戶區和工業大院,如今正在華麗變身為大尺度公園。通過歷史文脈的挖掘,公園還將營造出“三池五苑十景”,再現歷史上南苑“飲鹿三池”的風貌。預計今年10月1日公園就將開園迎客,在市民面前亮相。

  騰退還綠

  工業大院變身城市公園

  刺槐、垂柳、槭樹、海棠生機勃發,坡上的白三葉綠意滿眼,現場200多名綠化工人正忙著養護、澆水、栽植月見草等地被。

  “估計再過個把月,公園綠化就完成了。”在西毓順公園施工現場,北京南郊農管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井江華向記者介紹,地被植物是公園綠化最后一步,計劃今年10月1日正式開園迎客。

  公園過去是南郊農場的棚戶區和工業大院,有近30萬平方米,2016年被拆除騰退。公園的中部和南部曾是一片荒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濕地、小山丘、大草甸和滿園的綠意。

  作為本市疏整促大戶,過去三年南郊農場已拆除騰退62.8萬平方米,同時完成綠化134.54公頃,提前超額完成城鄉結合部改造三年目標任務。先白后綠,騰退土地上陸續建起大尺度綠色空間,938畝的西毓順公園就是其中的典型。

  “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算起來有160多種。”井江華說,高密度綠化是公園主打亮點之一,千畝公園內密植2.43萬株喬木,撐起綠色骨架,林地覆蓋率高達85.7%,地被覆蓋率也有48%,接近一半。

  昔日工業大院變身大尺度城市公園,讓環境大大改善,給城市增加一座天然大氧吧,公園的對面就是中科電商谷,周邊還有多個居民小區,未來開園,老百姓就多了一個休閑好去處。

  傳承文脈

  將現“三池五苑十景”

  “建公園還要把這裡的歷史文脈挖掘、呈現出來。”西毓順公園設計單位北林風景設計院副院長馮瀟從一開始就抱著這樣的期待。

  根據史料,南苑地區從金代以來就是皇家苑囿。飲鹿池是整個南苑的中心地帶,其中有三座清涼甘冽的泉池,因常有麋鹿在泉邊飲水,故被稱作飲鹿池。飲鹿池大概就在如今西毓順公園所在的位置。

  “挖掘飲鹿池曾經的獵苑面貌,用現代手法去表現,恢復歷史上記載的三個泡子。”為此,馮瀟就把北飲鹿池、雙柳樹池、南飲鹿池作為全園山水骨架構建的核心,通過打造三池五苑十景,恢復南苑“飲鹿三池”的歷史風貌。

  環繞三池的是五個功能分區,即獵苑、林苑、田苑、文苑、樂苑。五苑各有其主題,簡單說,獵苑是疏林草甸,田苑是稻田荷香,林苑為秋林花溪,樂苑為童樂康體,文苑為雙柳愛情。

  “十景”為飲鹿池、鶻鳴澤、百草甸、芬芳谷、稻花鄉、我思園、月影灣、康樂園、童樂苑、桑樹園等。“運用現代手法再現鹿池特色文化,希望十景能成為一個個地域文化標簽。”馮瀟說。

  他舉例說,南苑歷史上是“澤潤甸芳”的自然地貌,十景之一的百草甸將是疏林圍繞,一方面恢復歷史地貌,另一方面再現騎射打獵的空間。芬芳谷所對應的是春秋涉獵的春季景觀,通過在坡上種植丁香等芳香濃烈的植物,在鮮花盛開時,香氣將彌漫於地形谷地之中。

  雙柳池畔,相傳有古柳兩株,乾隆曾為雙柳樹作詩達七首,這裡將打造出“千絲織晚晴”的景觀。雍正皇帝曾水利營田南稻北種,南苑稻就是其成果之一,公園將通過一公頃的稻田風光,讓游人感受稻花香。

  海綿技術

  打造生態濕地亮點

  歷史上南苑地區水網豐茂,到處是沼澤、草甸、濕地,一派“澤潤甸芳”風景。但如今北京仍面臨著嚴重缺水的難題,公園如何重現歷史勝景?

  “我們把海綿城市的技術引入園中。”馮瀟介紹,通過土方填挖,公園內部被劃分成很多匯水分區,保証公園內的雨水循環起來,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漫步公園,一條條植草溝、旱溪和一片片滯留區、集水區隨處可見,公園高低起伏地形設計,既營造出視覺美感,還起到匯集雨水的功能。“飲鹿三池”就是通過這些植草溝、旱溪連通起來。下雨時雨水匯入溝內,進入滯留區的沉澱下滲,進入集水區的就形成開敞的水面,變為濕地景觀。

  如此一來,公園常年有水的水面可達1300多平方米,夏季雨水多時,更是達到6000多平方米。濕地內還將種植蘆葦、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復原沼澤地面貌,游人踏上木棧道還能穿行其間。

  “這就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促進雨水資源的節約利用。”馮瀟介紹,這是公園建設中生態優先的一大亮點。算下來,公園內收集的雨水可達5.5萬立方米,景觀水體也就有了補充來源。本報記者 孫杰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