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湖濕地公園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使用的回收水箱
裝在井裡的控壓閥和流量計
今日,是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的第一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節水中心了解到,作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以水定域、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抓手,構建了一套適合開發區的水治理體系,實現了萬元GDP新水量連續7年保持在4立方米左右的先進水平,年節水量相當於8個昆明湖。
節水策略
開源與節流並舉
開發區在節約用水方面,首先從源頭上就開始把控。嚴格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入區項目進行准入管理評價。一方面限制、禁止高耗水的項目入區﹔另一方面,採取污水資源化支持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市政再生水。這樣,保証了用水量大經濟效益又好的微電子企業入區。
像中芯國際就是在集成電路行業中最早用上再生水的企業,為此,開發區還為其專門建設了配套的再生水廠。目前,京東方、中芯國際、揖斐電、康寧等高端產業企業都成為再生水的用水“大戶”。通過10年的摸索、實踐,開發區逐步利用再生水替換新鮮水水源,實現了再生水直接利用於工業生產環節,再生水用量佔總用水的比例達到近30%,佔生產經營用水的40%。
加強用水過程管控。從2004年,開發區就開始有計劃進行水量平衡測試,將水量平衡測試納入日常工作。通過對用水企業水量平衡測試,健全三級用水計量,消除企業內部供水系統的跑冒滴漏﹔全面診斷用水器具是否符合相關技術標准的節水評價值﹔分析企業內部用水結構,評價各類用水水平﹔分析節水潛力和提出改進措施。多年來,為節水型園區建設、節水型企業創建奠定了基礎。據悉,開發區目前創建節水型單位130余家,節水型社區3個,主要工業行業產品用水量定額低於國標用水定額,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
同時,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從2012年開始,開發區與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8年,對全區23個老舊小區的自來水管線進行改造,建成“北京市首個獨立計量示范區”,有效控制和降低管網漏損,科學、量化地確定管網無收益水量構成,實現了每一層級之間水量信息的數據遠傳及產銷差精細化管理和控制。
在開發區科創家園外部人行道上,市自來水集團的兩位工作人員正打開井蓋,對隱藏在裡面的控壓閥和流量計進行例行檢查。“主要是確保設備正常工作,至於相應的數據可不需要我們操心,都會遠程發送至數據中心。”工作人員表示。
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所謂獨立計量區(DMA)技術,就是在小區進口加裝控壓閥和流量計,將小區的供水管網進行封閉,形成獨立的供水小區,精准管控小區供水壓力,實時監測小區的用水量,既能及時發現並修復管網漏損,減少水資源的流失,又能提高查表質量,發現竊水等違章用水行為。“比如,小區的夜間最小流量在一定范圍變化,如果在實時監測中突然間最小流量比正常水平增加了數倍,就很可能是某處管線發生了破損。我們通過DMA技術,就發現過很多起這樣的漏損甚至竊水等違章用水行為。”相關負責人指出。
海綿城市建設
三級海綿建設讓開發區處處吸水
開發區地勢低窪,處於整個北京市行洪末端,處於兩條市級主行洪河道的交匯處,極易形成洪峰而導致河水倒灌,行洪能力差,容易發生內澇,可以說開發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有著“先天不足”。而面對這樣的先天不足,從建設之初,開發區就高起點規劃,試圖將開發區變成一塊“大海綿”,將建設“全海綿城市”作為提升開發區防洪安全的重要抓手。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開發區最突出的特點是“三級海綿”讓開發區處處吸水:在開發區河道設置蓄滯洪區,建設人工湖類大型海綿體﹔在公園、綠地等建設下沉式人工湖、生態溝、回補地下水設施等中型海綿體﹔在工業區、公建區、居住區建設雨水花園、集雨池塘等小型海綿體,實現綠地雨水滲、滯、蓄、用,涵養雨水,避免城市內澇。
城市運行局相關工作人員指出,在一些項目規劃時,都會有蓄滯洪區,但往往在建設中就會遇到諸多困難而難以成行。“我們原來也對一些入區企業要求其在廠區自行開挖蓄水池,但往往投資很大。近期,我們改變了思路,將區內進行雨水分區,在大約半徑2至3公裡內,最終會配備一個人工湖,既有景觀效應、在暴雨來臨之際排澇雨水,又能進行資源化利用,還能減少企業的負擔,可謂一舉多得。”
開發區內的博大公園、通明湖公園內的人工湖都具有蓄洪作用,像通明湖就是個低位湖,預留了大約兩米的調蓄水位,而“挖湖”的投資每立方米約為500元,是開挖蓄水池的1/4至1/3左右。
“其實對於海綿城市,很多人都存在誤解,我們所了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的是防洪防澇,然而好處不僅僅於此,海綿城市的建設還帶動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開發區海綿城市建設就有一本自己的‘經濟賬’。”
據悉,通過二十幾年的建設發展,開發區海綿城市已經初具規模,建成了海綿城市項目247個,其中公共空間類項目7個,佔地400公頃,地塊類項目240個,佔地800公頃。實現了區域35%的面積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遠高於北京市11.3%的水平,提前完成全市2020年工作目標。
雨洪利用
從澆灌到淨化、下滲
為做到雨水的淨化、下滲,開發區在很多海綿工程的建設中,增加了滲透鋪裝、植草溝、沉砂池以及生物滯留帶等等。像博大公園內就設置高、低兩個人工湖。高湖常水位與市政道路相同﹔低湖則用於收集自身與周邊雨水,基本上可實現自身雨水不外排,並減少周邊雨水外排量。同時,公園內部就採用了滲透鋪裝、植草溝、生態溝等措施。在低湖邊設置滲水區域,盡可能將高於常水位的雨水下滲﹔草溝用於收集雨水﹔明渠內設置沉砂池……
而生物滯留帶則用於道路兩旁、停車場等地,上面鋪土,底下則按層鋪就粗砂粒、細砂粒以及排水管等。“這樣有利於雨水的淨化以及下滲。”工作人員說。
同時,還會按照區域的特點,對雨水的收集採用不同的方式。如開發區的BDA企業大道,該項目的綠地設計為獨特的坡形設置,成為雨水收集利用的亮點。屋頂的雨水首先通過雨落管進入建筑周圍綠地,匯合直接降至綠地的雨水,經過天然土壤滲入地下,若雨量大於土壤的入滲能力,則流入中心水景,水景水池根據景觀的需要和綠地的耐淹水平設計,標准內降水徑流可全部入滲,遇超標准降水,則通過水景溢流系統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水景在工程上採用旱溪的處理方式,湖底在原土基礎上鋪設膨潤土,上面鋪就鵝卵石,未進行湖底混凝土硬化。多雨季節呈現自然水景觀﹔枯水期,池中鋪就的卵石自成一景。這樣就涵養了地下水源,保持了整個園區地下水的生態平衡。
經測算,開發區每年雨水收集利用量高達160萬立方米。全區35%的面積實現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節水實例
通明湖濕地公園
深挖湖 滯蓄洪水
位於亦庄開發區東南角、總佔地面積73公頃的通明湖濕地公園在去年國慶節剛剛開放,現在已然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
走近通明湖,可以感受到腳下的地勢在漸行漸低,又見湖面和護坡上密集種植了黃菖蒲、水蔥、水蓮等十余種水生植物,水面上水鳥翻飛,一派美景。“普通湖的常水位都會比較高,而通明湖被深挖,這樣就有了兩米左右的調蓄水位,平時看景、汛時調蓄。”相關工作人員解釋道。
據介紹,通明湖位於路東蓄滯洪區通惠排干渠以西,緊鄰排洪河道涼水河,屬於整個經開區地形最低窪地區,內澇風險高。路東區段涼水河,20年一遇水位已接近或超過現狀地面高程。為了滿足雨水排水安全,要麼抬高整個地勢,但這種方式填方量很大﹔要麼就需要調整用地布局設置蓄滯洪區。面對問題,開發區秉承“為人民規劃”的初心和“讓經開區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接受企業和居民建議,於2019年年初,將本可用作工業的用地調整為蓄滯洪區,並更名為通明湖。
2019年,按照新城規劃中防洪排澇的新標准,通明湖進行了整體清淤,深挖達1米左右,清淤產生的5萬方可利用淤泥則作為亦庄新城濱河公園二期綠化肥料使用。同時,將公園中低窪內澇的草地改造為大型雨水花園或植草溝,讓雨水層層滲透淨化后流入通明湖,有效改善內澇情況,起到了淨化水質、涵養水源、提升景觀等效果。
通明湖一方面解決了雨水排水分區內排水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提前兩年達到了北京市海綿城市關於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要求。
博大停車
設置生態雨水設施
博大停車場,北接科慧大道,西面天寶東路,東部毗鄰開發區管委會,內部設有停車位492個,后經改造增設了電動汽車充電樁20個。而之所以將其稱為生態停車場,是因為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停車場空間設置了生態雨水設施,用分散的小規模控制措施在源頭上來管理雨水。
具體措施為,對於中央區域停車場,採用生物滯留和雨水花園進行滯納徑流量,對於外圍區停車場從綠化寬度和節省經濟角度設置植草溝和雨水花園。而雨水排放系統由生物滯留帶收集系統、雨水花園調蓄系統、雨水管道系統三大系統組成。
停車場於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並運行至今,運行效果良好,實現削減雨水徑流外排量,降低雨水徑流污染,延緩洪峰,極大提升了停車場的排水能力和生態效果。在教育示范、美化景觀、節省投資、控制洪澇、回用水資源等多方面均有顯著效果,同時與景觀設計結合,提升停車場景觀的多功能性。
中芯國際
自籌資金搞節水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排名第三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開發區微電子產業的龍頭企業,同時也是用水大戶。從入區開始,他們就念起了節水經。
2002年建廠初期,中芯國際就開始自籌資金規劃水回收處理改善系統,經核算,中芯國際水回收處理系統的總投資為2300多萬元。
據中芯國際(北京)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現有三類廢水回收再利用系統、一套雨水回收系統。2019年總計消耗用水717萬余噸,總計節約自來水666萬余噸,相當於節約3.3個昆明湖水量。
2004年開始收集生產沖洗排放水,廢水收集后監控廢水水質,符合回用的水吸附和反滲透過濾后回收到純水原水效益:2019年總計回收423萬余噸。
同時,自2009年開始,中芯國際使用開發區再生水,主要提供給冷卻水塔和廢氣洗滌塔,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自來水的消耗量。
2015年開始,中芯北方純水系統中使用開發區再生水,目前系統已經建設完成,調試完畢。投入使用后,大大降低了自來水的消耗量。2019年總計節約自來水240余萬噸
此外,公司自2004年開始收集廠區內雨水至兩個雨水回收池,經過過濾后進行綠化澆灌。2019年總計回收雨水14536噸。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中芯國際在水的內部回收利用上,回用率達到98.5%,是在中國內地該行業中做得最好的,內部回用率是最高的。
科創十七街
道路不建雨水管 生物滯留帶蓄滲排雨水
位於路東區東南邊界的1.7公裡長的科創十七街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裡道路兩側未有雨水井蓋,綠地也比路面凹下去一塊,兩側的路緣石每隔一段就留出一個排水口,而排水口並未連接雨水井,雨水可以順著排水口,直接流到隔斷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道的隔離帶中。
而隔離帶上面栽花種草,在底下則另有玄機:蓄水層、植被層、人工填料層和礫石層,層層鋪就生物滯留帶,用於滯蓄減排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雨水徑流,並將超過調蓄能力的雨水排至植草溝,最后淨化后的雨水排至南側涼水河。項目取消了市政雨水管網,節省了投資,消除了路面井蓋。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大於85%,道路排水綜合設計可達3年一遇。本版文/本報記者 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