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勞動者之歌

楊才勝:網絡化地鐵的“信號神醫”

2020年04月26日09:35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信號系統是地鐵運營安全有序的“護身符”,也是地鐵列車提速運行的“千裡眼”。從業40年來,楊才勝秉承著“要做地鐵信號最強大腦”的職業追求,憑著高度責任心和過硬技術本領,處理了430多起急難險重的信號故障。由他領軍的創新工作室多年來研發出41項技術革新成果,被廣泛應用到北京地鐵安全運營當中。楊才勝始終恪守“我以我才勝擔當”的人生格言,成為了專治地鐵“腦梗”、“神經遲滯”等疑難雜症的“信號神醫”。

“遠程會診”,望聞問切治雜症

2010年北京地鐵1號線通過技術手段縮短運行間隔,進一步提升運力。運行間隔縮短了,信號系統卻頻繁出現各種暫態故障,每次故障都會造成全線列車晚點、人群聚集,極易發生踩踏事件。排除故障刻不容緩。楊才勝利從人體心電圖 “背浩特(holter)觀察” 的檢查方法中獲得靈感,給故障列車做了一次“浩特”實驗。在遠程數據分析時,所有故障全部指向遠在30公裡之外的古城站。於是,楊才勝開始跟車觀察,發現列車在駛入古城站前有一個大彎道,由於離心力的作用,車尾測速電機插件誤發出緊急制動指令而導致故障。通過多次驗証后,他建議列車優化配線裝置,從此四惠東站緊急制動故障徹底排除。

“廳堂坐診”,辯証施治祛頑症

北京地鐵10號線一期2008年開通,2013年10號線二期開通形成環形,由於一期保修期過后,廠商不再提供后續維修服務,部分車載板卡不能及時修復,以致多組列車停駛,楊才勝採用科學的檢測維修手段,“廳堂坐診”,辯証施治祛除了車載板卡故障。在沒有圖紙、沒有測試環境的情況下,楊才勝利用拼接典型電路的方式,在海量信息中尋找對應資料逐一拼接,成功還原了電氣原理圖。他利用設備接口協議,反譯核心軟件,確保了系統修復后的安全等級。憑借多年來練就的心手合一、手隨心動、一氣呵成的技藝,手握一把電烙鐵,他借助顯微鏡在不足0.2mm的焊盤上拆解、焊接精密元器件,成功修復故障設備,破解了板卡自主維修遇到的技術壁壘,告別了因設備故障導致列車停駛的歷史。他主導了多種設備的自主維修,為企業約了3250多萬元維修經費。

“帶徒出診”,守正創新除大患

2019年6月地鐵S1線開通試運營,作為北京首條、中國第二條中低速磁浮線路,試運營中信號設備卻頻發故障。設備廠商通過地鐵公司求助楊才勝工作室。此前,他從未接觸過S1磁浮設備。楊才勝帶領徒弟急赴現場,勘查分析數據,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掌握的前沿科學技術,最終確認故障源自線路上的電磁干擾,他指導徒弟利用數據採集結合電路模擬仿真,現場編程搭建數據模型,成功獲取消除干擾的設備參數,最終鎖定並徹底排除了故障。這些年他帶出了28名懂技術、有闖勁、敢擔當的新一代地鐵信號技能人才,遍布北京地鐵所有線路,在各自關鍵技術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健康體檢”,研發處方克難關

北京地鐵信號系統結構復雜、設備眾多,楊才勝和團隊要定期對信號系統的關鍵設備“健康體檢”,在運行和維護中發現痛點、研制方案、解決難題、填補技術空白。“道岔”是軌道交通的重要轉轍裝置,而“道岔在線監測”一直是業內難以攻克的難題。楊才勝首次利用光電傳感器技術成功破解難題,開發了非接觸式在線監測系統,填補了道岔監測的空白。這項發明已於2019年獲得國家專利。

從2002年獲北京市科技技術三等獎的《地鐵ATP車載安全系統LOM模塊故障狀態記錄裝置研究》到2007年第三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獎的《地鐵JTC系統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再到現如今利用光電傳感器技術成功破解難題,無不體現出楊才勝這位國家級技能大師立足科技前沿的視野襟懷,破解地鐵信號難題的研發能力和勇於變革創新的求索精神。

人物簡介

楊才勝,男,57歲,中共黨員,高級技師,北京地鐵通號分公司檢修一項目部技術研發室主任,曾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級“楊才勝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軍人。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