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城市書屋系列直播活動
本報記者 李洋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北京各級公共圖書館已閉門謝客100天之久。就在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前后,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不約而同通過直播方式,與讀者隔空來了一次熱情擁抱,也讓人們體會到了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鮮。但是,這樣的熱度是否能持久,參與直播的各方仍在審視。
全天都有直播,讀者快要不夠用
4月23日當天,從10時至20時,上自國家圖書館,下至角樓圖書館、朝陽區7處城市書房,都熱熱鬧鬧開起了直播。“行走4大文化遺產地,雲直播帶您3D體驗北京古都文化”“書香飄京城 悅讀頌小康——朝陽城市書屋系列直播”“文心依舊天雨流芳——4·23世界讀書日文津圖書獎15周年直播活動”“書香中國——書海聽濤文化類公益講座首秀”……內容可謂豐富多彩。
快手、北京時間、中文在線、央視頻、知網以及北京廣播電視台故事廣播等平台紛紛主打“閱讀”主題。這些直播活動,短則半小時,長則兩三個小時,有讀者打趣,“這一天下來,讀者快要不夠用了。”
首次嘗試直播的朝陽區圖書館,在7天時間內挑選了坐落於該區的7處城市書屋,每天做出內容迥異的直播活動。朝陽區圖書館館長李凱說:“圖書館不僅要提供給人們書籍、文獻資源,還要講述書的故事。以往,這種講述是通過線下讀者服務進行的,現在受疫情影響轉為線上,但其本質沒有變,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為讀者做出導讀。”
參與者翻數倍,主播卻有點寂寞
豐富的活動也換來了廣泛關注。
來自首都圖書館的統計顯示,4月19日該館以直播形式舉辦的2020年“閱讀北京”暨世界讀書日活動啟動儀式,在閱讀北京、快手、首圖文化雲等9個平台同時展開,共收獲在線觀看人次222.5萬,其中快手、閱讀北京主平台、鳳凰文創三個平台吸流人數分別為175萬、31.4萬、15.1萬。整場直播進行了55分鐘19秒,觀看時長在30分鐘以上的觀眾人數比例達到62%。
而以往類似活動在首都圖書館舉辦時,最大的報告廳也隻能容納近千人,一次線上直播惠及的受眾就要數倍於線下活動。而且,絕大多數直播活動都可以在未來一周內重播,影響面可以繼續擴大。
參與線上直播活動的讀者多了,可坐在鏡頭前的主播卻比以往更“寂寞”了。
4月23日19時30分至20時,國家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委員會專家倪曉建,通過東城區閱讀推廣聯盟舉辦的“書香中國——書海聽濤文化類公益講座首秀”做了一期題為《閱讀與健康》的直播講座。這場直播吸引了1.3萬人次在線觀看,但倪曉建說:“沒有觀眾的表情等反饋,也就無法在講座時及時做出內容調整,效果比線下的面對面講座效果差一些。”雖然觀眾留言也會由工作人員整理之后在講座最后交給主播,但倪曉建覺得沒有了實時呼應的第一感,也就沒了“現挂”和驚喜。
觀眾對直播節奏要求更苛刻
“主持人一直在看鏡頭下方的提示詞,太出戲了”“走進北海公園,邊走邊講挺好的,但有些地方鏡頭太晃動,主播講到建筑細節的時候,鏡頭也無法及時推近,錯過了一些信息”“幾個嘉賓談的話題太散了,聽了一上午也沒聽到我想要的內容”“開場白像在打廣告,而且廣告時長還挺長”……通過直播開展讀者活動,對公共圖書館來說是嘗鮮,對觀眾來說又何嘗不是。許多觀眾抱著極大熱情進入了直播間,但卻沒給5星評價。還有些收看回放的讀者,直接選擇倍速播放,希望壓縮直播中的冗長環節。
“讀者的時間都很寶貴,其實,直播狀態下讀者期待密度更大、養料更多的內容。這對主辦方、對主講人的要求不是變低了,而是變得更苛刻了。”首都圖書館宣傳策劃部工作人員分析,直播首先得選對話題。首圖此次直播的話題定為“后病毒時代與我們的生活”,切中當下社會熱點,一開始就吸引了眾多觀眾進入直播間。而直播開始后,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與著名主持人王寧之間的對談,節奏又非常快。深入淺出的講解和旁征博引的小故事,將疫情與生活,讀書與生活的變化娓娓道來,才能讓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悄然留駐在聽者心中。
專家建言
吸引專門人才 投身公共文化服務
疫情會在一定程度改變人們享用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與互聯網、智能化的結合程度會越來越高。因此,公共文化服務必須作出與新的發展趨勢相適應的變革。在服務方式上,需要進一步完善陣地服務和遠程服務的相互補充﹔在服務內容上,需要進一步打通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的有機融合﹔在發展動力上,需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發展﹔在人才保障上,需要吸引一批適應網絡直播、線上服務的專門人才投身公共文化服務。
——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