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北京首試生活垃圾分類

2020年04月25日08:5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20年前,北京首試生活垃圾分類

  2000年10月,宣武區陶然亭小區內全部放置了分類垃圾桶,並配有垃圾分類操作示意圖,向居民普及環保知識。刁立聲/攝

  2000年4月,統一著裝的垃圾分類員正在給垃圾細致分類。陳紅梅/攝

  2000年10月25日

  《北京日報》5版

  2000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7版

  2002年5月10日

  《北京日報》6版

  2002年7月20日

  《北京日報》1版

  2009年11月30日

  《北京日報》3版

  2009年3月18日

  《北京日報》1版

  2019年11月28日

  《北京日報》8版

  2019年10月16日

  《北京日報》6版

  ① 2010年,天壇公園的“綠色游園志願引導員”幫助游客把廢棄物進行分類投放。賈同軍/攝

  ② 2011年,市民陳女士用“社區垃圾分類積分卡”交分類垃圾。賈同軍/攝

  ③ 2009年,門頭溝區色樹墳村村民垃圾分類清倒已養成習慣。市農研中心提供

  在超大城市進行“垃圾革命”,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挑戰,對市民素養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進入新世紀的北京,這個曾在全國最早提出並實踐“垃圾分類”的城市,“垃圾革命”也走進了新時代。

  2000年 城八區全面實行垃圾分類

  2000年6月,北京被確定為全國首批8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2000年11月1日,垃圾分類在經過西城、宣武等城區一年半的試點后,開始在北京城八區全面推行。北京的垃圾分類回收綜合利用,是在垃圾的產生源頭、收集運輸和最終處理全過程開展的。從這一年開始的三年內,北京垃圾分類的重點都基本鎖定在廢紙、廢塑料和廢電池這三類。(2000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7版,《城八區全面實行垃圾分類》)

  此時的北京城區裡,已經有38個居民小區實行了垃圾分類。以建立了全國首家垃圾分類清運系統的建功南裡小區為例,走進小區,可以看見四個垃圾桶,黃桶裝廢紙,藍桶裝廢金屬、廢玻璃等可回收物,綠桶裝廢塑料,黑桶裝廢棄物。小區居民家家都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是可回收物桶,一個是廚房垃圾桶。有的居民把垃圾分得更細。1號樓的許靜琳家裡有六個垃圾桶,裝廢紙的,裝廢塑料的、廢玻璃瓶的分得一清二楚。扔藥瓶時,她先把蓋擰下來,放在不同的垃圾桶裡。(2000年10月11日《北京日報》5版,《環保措施走進百姓生活》)

  和小區居民一樣,本市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也不甘落后。廢紙回收再生,使廢紙得以從垃圾中脫離出來,具有深遠的環保意義。那會兒,看到了再生紙具有顯著環境效益的北京城,掀起了推廣使用再生紙的熱潮。市委、市政府機關開始帶頭使用再生紙﹔市委書記、市長、副市長還帶頭採用“再生紙”印制名片﹔西城、東城、宣武、朝陽、石景山等區政府機關、北京市奧申委、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單位也將辦公用紙全改為再生紙。

  再生紙是廢紙再生而成,隻有將廢紙有效回收才能保証其來源。為此,市委市政府還特別發出《關於推廣使用再生紙的通知》,要求從2000年11月1日開始,在城近郊8個區范圍內的黨政機關及公司、學校、新聞單位等企事業單位都要實行廢紙分類收集,積極做好辦公用紙回收利用,推廣使用再生紙。這在當時被人們稱為邁出了本市垃圾分類回收“具有突破性意義”的一步。(2000年10月25日《北京日報》5版,《下月開始八區廢紙分類回收》)

  2001年 廚余垃圾嘗試資源化處理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2001年,是本市“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北京的廢電池回收、再生紙利用等已漸成氣候。但是,小區內能佔據生活垃圾一半以上的餐廚垃圾處理還是個大難題。

  當時,本市每天產生1萬噸生活垃圾,以往都是將所有垃圾混合在一起運往郊區填埋或堆放,雖然經衛生填埋后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能達到80%以上,但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還會排放沼氣、對地下水滲濾液等,產生不可避免的污染。照此下去,本市幾個大的垃圾填埋場幾年后就要達到飽和,城市垃圾亟待尋求新的處理模式。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在全市250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就地處理列入了當年市政府為市民擬辦的60件實事中。在小區的垃圾分類和就地處理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將廚房中的廚余垃圾進行專門的收集和處理。(2002年7月20日《北京日報》1版,《二百五十個小區啟動垃圾分類回收》)

  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好辦法,能夠把這種被國外稱為“綠色垃圾”的廢物變廢為寶呢?

  這可難不倒咱北京人。據本報2002年5月10日6版《九成多垃圾變身有機肥》報道,就在2001年當年,本市第一台生物垃圾處理機在西城區裕中小區投入使用了。這台約3立方米的鐵家伙,每天可以處理1.1噸廚房垃圾,使經過有機生物分解后的垃圾量隻有原來的0.5%。變廢為寶后的垃圾成了優質肥料,用來養花種草特別好,既減少了運輸、填埋費用,又減少了對土地的佔用和二次污染。僅僅半年時間,它就讓小區裡1200戶居民家庭的垃圾量減少了216噸。

  在2004年,本市城八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8%,郊區達到38.1%。在實行物業管理的260個居民小區、大廈(約合78萬人口)實行了垃圾分類收集。

  2005年,在前門西南的煤市街社區,垃圾未出門就已經按用途分門別類。記者在現場看到,原來單純匯總垃圾的清潔站被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密閉式垃圾處理系統。隨著約3米高的銀色金屬罐一陣轟鳴,上面一個出口“吐”出了塑料袋、包裝盒、紙張,下面的出口則“吐”出了已經粉碎為隻有幾厘米大小的果皮、蔬菜小碎塊。每天從這裡運往填埋場的垃圾隻有不到500公斤,運往塑料廠、堆肥廠的“原材料”卻有約4噸,佔垃圾總重量的90%。借鑒、推廣煤市街社區的成功經驗,有望解決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難題。(2006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6版,《煤市街9成垃圾變資源》)

  2006年 京郊農戶試點垃圾就地消納

  過去,在北京的農村,垃圾基本都是“自產自銷”。一進門,左邊是豬圈,右邊是菜地。家裡的剩菜剩飯、掃地的灰土、菜幫菜葉子,一股腦兒全都進了豬圈。可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養殖集中化進程中,豬圈這個天然的垃圾處理場,就逐漸退出了農家院。經過了垃圾密閉化處理,統一收集、運輸、管理等嘗試之后,京郊農戶也走上了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的路。(2009年11月30日《北京日報》3版,《垃圾源頭分類,農民是怎麼做到的》)

  從2006年11月開始,本市在門頭溝區王平鎮等5個鄉鎮試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在王平鎮東馬各庄村的每戶農家,垃圾都分門別類存放在6個標識著“灰土、廚余、可再生、可燃、有害、不可再生”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中。幾年下來,這個小山村的80戶村民已經習慣將垃圾分類存放,保潔員上門回收,90%的垃圾實現就地消納,變成有機肥、燃料等資源。

  在村民季玉蘭家整潔干淨的庭院一角,6個貼著標簽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依次排開。打開桶蓋,一目了然,隔夜的爐灰裝在“灰土”桶中,“廚余”桶裡是白菜葉和土豆皮,幾節廢電池裝在“有害”垃圾袋中。下午4時,村裡的專職保潔員到季玉蘭家收完垃圾,遞給她一張“合格卡”。季玉蘭解釋道:“這証明我家今天的垃圾分類是合格的,湊夠30張月底可以到村委會領取獎勵。我家現在不用買醬油、洗衣粉,用垃圾換就夠全家用的。”

  在推行垃圾分類處理的過程中,王平鎮為全鎮3600多戶村民和居民配備了垃圾桶和垃圾袋,購置了廚余垃圾車和灰土垃圾車,建起了生物質肥料廠和生活垃圾壓裝站,使垃圾分類、收集、利用各個環節有機連接,九成垃圾都成了資源。(2009年3月18日《北京日報》1版,《九成垃圾變資源 就地利用不出村》)

  簡單的垃圾分類,帶來了綜合的生態環境改善和村民收入的提升。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后,王平鎮的衛生環境大為改觀,民俗旅游戶增加到45家,來這裡觀光旅游、採摘的市民達到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00余萬元。

  在王平鎮、韓村河鎮、河北鎮、熊兒寨鄉、馬昌營鎮等京郊6個鄉鎮垃圾源頭分類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北京從2009年開啟了農村垃圾源頭分類措施的大力推廣。據當時測算,在全市郊區推廣,按350萬人口、人均日產垃圾1.5公斤計算,每年可以節約近3億元的運輸費和消納費。而且,實行垃圾源頭分類管理后,因為垃圾減量,全市農村每年還可以節約填埋用地600多畝。

  2010年 率先在全國為垃圾分類立法

  2009年,本市垃圾分類結出碩果——全市垃圾產生量首次出現負增長。2010年,全市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600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硬件設施配套建設,一場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人民戰爭”向勝利又近了一步。

  就在當年,本市正式啟動了垃圾處理立法程序,市政部門起草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分為八大部分,涵蓋生活垃圾產生到處理的全部過程,擬強制要求垃圾分類投放、收集。

  2011年11月18日,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據本報2011年11月19日2版《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可少付費》報道,這是國內首部以立法形式規范垃圾處理行為的地方性法規,它對本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改革,積極推廣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等作出明確規定。通過立法的形式在全社會推廣“生活垃圾減量分類人人有責”的觀念,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北京作為特大型城市面臨的生活垃圾處理難題,從根本上實現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13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正案(草案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9年10月16日《北京日報》6版,《個人扔垃圾不分類擬罰200元》)

  2019年11月27日下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改決定經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修改后的條例將於2020年5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自2012年條例施行以來,本市首次對該條例進行修改。

  修改后的條例首次明確,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並對個人違規投放垃圾的行為,實行教育和處罰相結合。違規投放的個人“屢教不改”,最高可處200元罰款。此外,要求餐館、旅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並對“混裝混運”現象加大了處罰力度。(2019年11月28日《北京日報》8版,《明確生活垃圾四分法 個人違規將實行“教罰並舉”》)條例的修訂與頒布實施,標志著北京市垃圾分類將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態化、系統化軌道。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北京的垃圾分類將大步走進新時代,進一步建立起現代化的垃圾治理體系。

  本版文字:黃玉迎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