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集中醫學觀察點裡的逸聞趣事

2020年04月19日20:14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4月19日電(池夢蕊)近日,作為東城區接收境外入京人員的某集中醫學觀察點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近日,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送走了最后一批集中隔離人員,圓滿完成預定任務。她們說,近一個月的日夜辛勞不必多說,快樂與美好更值得珍藏。

花式語言交流

醫療保障組組長王紅梅說,集中觀察點入境人員中,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法國、瑞典、韓國等八個國家的17個外籍人士,在專業翻譯力量不能充分滿足的情況下,語言溝通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陳靖醫生的招數是,提前准備好要用到的英語句子,熟記於心,大部分情況還是能比較順暢幫助這些外籍人士辦好相關手續。但遇到了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講漢語的,就有點兒抓瞎了,隻好用“英語+手語”的方式了。穿著寬大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連說帶比劃的姿態現在想想還覺得很可樂呢。

王紅梅大夫絕招是“翻譯軟件”。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法國女士,入境前不了解中國的隔離政策,由於語言問題,不知道如何辦理申請居家隔離的手續,王大夫就利用翻譯軟件通過微信與她溝通,了解她的困難,以及兩個孩子在這裡的飲食、生活等問題,還幫她寫了居家隔離申請書。

楚晨大夫的方式是“打小抄”。把要用到的英文句子專門寫在一張紙上,用的時候,按紙上寫的一字一句的念,甭說還挺管用。但隻限於預定程序下進行,遇到不按套路出牌的情況還是有點懵。一次給房間裡的觀察人員打電話,撥打電話后聽見“Hello!”,下意識地說:“Hello,can you speak English?”結果是否定的回答,楚晨緊接著一句“Ohh my god”,雙方都哈哈大笑。

王紅梅說:“和外籍人士交流的過程,有尷尬時分,也有溫馨時刻,更多的是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是對我們付出表示的感謝,和對我們的深深祝福。”

年輕的朋友在一起比什麼都快樂

護士馬雯郁工作既細心又熱心,查看隔離人員登記時發現有一個小伙子即將過生日,就想該怎樣為他留下一個記憶深刻的生日呢?就和另外幾個醫護姐妹一起策劃。她們利用手中僅有的資源,有准備禮物的、有寫祝福語的、有設計進去之后怎麼慶祝的,還向別人要了一盆仙客來小花……..

“您好,我們是醫療保障組,麻煩您開下門。”房門緩緩打開,又高又瘦又帥氣的小伙子出現在門口。“今天是你十八歲的生日,是一個特殊的生日,從今天起你就成人了,希望你以后的每一天都平安喜樂,萬事勝意,這是我們為你准備的生日禮物,裡面有一盒巧克力,希望你生活甜甜蜜蜜,還有一個蘋果,希望你的生活平平安安,還有一盆仙客來小花希望花香沁人心脾,我們在隔離服的背后為你畫上了一個生日蛋糕,並寫上了含有你名字的專屬祝福語…..。”甜美的話語讓小伙子明白過她們的來意,驚喜又腼腆的笑了,不停地說著謝謝!謝謝!……

這位剛滿18歲的小伙子順利度過了14天隔離觀察,走的時候寫了一封感謝信,說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無私奉獻精神讓他感動,表示 “要在國外認真讀書,學成歸來,盡自己的一切能力為祖國貢獻力量。”

護士王飛雪說,隔離觀察人員中有一位17歲患有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小朋友,一直吃著美國醫生為他開的藥,這些藥也會帶來一定副作用,譬如,焦慮,多思,多動等症狀,出於安全考慮,十四天裡,他就成為了我們記挂在心裡、密切關注的對象。

那天,已經深夜十一點四十五分了,我們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正准備入睡,就聽到了手機連續的嘟嘟作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這位小伙子抱怨山庄吃的不好等……。本來大家忙碌一天,已經疲憊,但看到他的信息后,大家都精神了起來,在群裡你一言我一語的和他聊天陪著他,希望能緩解他的緊張焦慮。

聊了一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發動圖,便向他發起挑戰,說:“來啊!少年,開始斗圖啊?!”。我們在斗圖中歡聲笑語仿佛可以從屏幕上溢出……。

或許是之前斗圖的默契,他主動加了我的微信,似乎把我當成姐姐,向我吐槽種種不如意,和我傾訴他和女友之間的爭吵,分享他在美國留學時的趣事……

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王紅梅在日記中寫到:“如果給我14天的時間,隻允許在一個房間裡活動,我會做什麼呢?近一個月,我經常會想這個問題。我想,大概就是刷刷手機,看看電視,在房間裡盡可能地運動一下,大把的時間應該都是在睡覺吧,無聊恐怕是這段時間的強烈感受。”

不過,也有例外。隔離人員中也有在單調乏味的日子裡尋找著了美與樂的。

每天兩次測量體溫,並拍下體溫計的照片,上傳到微信群裡,是隔離人員每天必須要做的事兒。而每天瀏覽各個微信群,填報體溫是醫護的職責。

一次,醫護們發現一張照片拍得似乎很用心,很有些創意,署名“Rob羅伯特”。隨后的日子裡就特別留意觀察他發來照片。Rob羅伯特從不簡單的隻拍下溫度計就完,而總是巧妙構思,給溫度計找到滿意的背景、陪襯,把千篇一律變成了百變的精彩。

送走了最后一批隔離人員,醫護們當天前往自我觀察點報到。如今仍處在自我隔離觀察的她們,有時間用筆記錄下了這段不平凡的工作歷程。

或許是凱旋的喜悅沖淡了往日的辛勞,更或許樂觀的天性過濾掉了受過的委屈,從她們的言語中聽不到半點抱怨與苦哈哈,感受更多的是用善良與溫情定格下的美好。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