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面公交線網總體規劃(草案)發布 打造27條公交客流走廊

2020年04月11日08:5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本市將打造27條公交客流走廊

昨日,《北京市地面公交線網總體規劃(草案)》發布,按照“先優干線微循環后優普線,先增服務后減重復線路”的原則,力爭到2022年,地面公交基本實現與軌道協同發展、精准服務、准時高效的發展目標,公交專用道長度1020公裡,高峰時段地面公交干線平均時速20公裡,地面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99.5%。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本市將打造27條主要公交客流走廊。同時,首次明確為公交線網設置“3+1”層級,各層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以及發車頻率等服務標准。為了提高不同層級線網識別度,本市公開征集北京公交車身顏色及圖案創意設計作品,公交車將按線網層級“穿衣”。

27條走廊讓公交提速准點

記者注意到,《規劃草案》涉及范圍很廣,以北京市中心城區及周邊居住組團為重點,並輻射至遠郊區及河北毗鄰縣市,不包括遠郊區區屬運營公交。

“《規劃草案》充分運用了大數據,精准挖掘乘客需求。”市交通委副主任王兆榮介紹,基於“先定走廊、后定線路”的原則,利用手機信令、公交IC卡、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等大數據綜合分析,識別出“八橫、六縱、三環、十放射”共27條主要公交客流走廊。

其中包括長安街、西單南北大街等11條早高峰軌道交通滿載率高、需要公交分擔客流的走廊﹔安立路、平安大街等14條既有公交主要客流走廊﹔以及兩條缺少軌道覆蓋、且地面公交服務不足的潛力走廊——京承高速走廊、京滬高速走廊。

未來,行駛在這些公交走廊上,將有哪些變化?市交通委地面公交運營管理處處長王昊介紹,“准時高效”是本次線網規劃的核心目標。以長安街走廊為例,今年將依托337路,從公主墳到石景山打造一條公交示范線,通過優化路口公交專用道、智能調度、電子站牌及實時到站等APP乘車查詢功能,讓公交車不堵車,速度、時間更有保証,乘客出行可計劃、可預期。

線網按層級提供不同服務

《規劃草案》的一大亮點就是規劃提出“3+1”線網層級體系。“3”即干線、普線和微循環線﹔“1”即定制公交。記者注意到,根據不同層級,線路功能定位、布設位置、長度、站距以及發車頻率均有所區別。

在功能定位上,干線構成公交線網的骨干網絡,分為服務遠郊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的市郊干線,以及主要服務於中心城區的市區干線,採取快慢結合的運營模式,彌補軌道的不足和分擔軌道壓力﹔普線主要服務中心城區,服務對象包括從居住區去往醫院、公園、商場等分散的中短距離出行,彌補軌道服務的空白﹔微循環線主要服務軌道和公交干線站點周邊,提供居住區、就業區與軌道站點、公交干線站點之間的接駁服務或者短距離通勤通學服務﹔定制公交是常規公交的補充和服務升級,通過線上預約、拼車同行、智能調度等創新手段,提供多元化、集約化、高品質的新型地面公交服務。

在設置方面,市區干線長度不宜大於25公裡、站距800米至1公裡﹔普線長度不宜大於20公裡、站距500米至800米﹔微循環線長度低於10公裡,站距300米至500米﹔定制公交則按照客流需求靈活設置。此外,根據不同線路層級也有不同的發車頻率,比如市區干線高峰期斷面客流500人次以上,發車頻率小於5分鐘﹔低於500人次,發車頻率小於10分鐘。微循環線發車頻率高峰期小於5分鐘,平峰期10至15分鐘。

逐步更新地面公交辨識系統

根據規劃,包括線路、車身、站台在內的北京地面公交辨識系統將統一“換新”。線路辨識系統即公交線路編碼體系。現行北京市的線路辨識是以行駛區域劃分為主的數字路號體系,這也是全國各城市最為普遍、通用的路號體系。“現行路號體系存在編號資源不足、路號前綴含義不清晰等問題。”王兆榮介紹,下一步將按照方便乘客、歷史傳承、易於辨識等原則,對地面公交路號編制規則進行完善。

此外,現有公交車輛車身顏色是依據車型、燃料結構、運營區域確定的,與線路類型關聯度不強。結合規劃的公交線網層級及運營區域,將對車輛外觀進行重新設計。站台辨識上,則重點規范主要公交走廊內站台的電子站牌設置,為市民公交出行提供車輛到站信息預報、交通出行信息提示、遠程信息發布等信息服務。

按照“先優干線微循環后優普線,先增服務后減重復線路”的原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本市將基本完成規劃的干線和微循環線布設。

27條主要公交客流走廊

11條滿載率高、需要公交分擔客流的軌道線路所在走廊

長安街、西單南北大街、京台高速、北苑路、朝陽北路、京港澳高速、三環、四環、京藏高速、機場高速、京通快速路

14條既有公交主要客流走廊

二環、安立路、平安大街、朝陽路、京哈高速、南中軸、京開高速、前三門大街、阜石路、西外大街、萬泉河路、學院路、中關村大街、兩廣路

2條無軌道線路覆蓋的潛在公交客流走廊

京承高速走廊、京滬高速走廊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