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5日電 抗擊疫情,有你有我!4月3日,真實反映北京市東城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紀錄片《我們在一起》在BTV新聞頻道《這裡是北京》欄目播出最后一集《共迎春天》,迎來完美收官。
該紀錄片由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與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這裡是北京》欄目組共同策劃制作,共分《白衣逆行》《社工當先》《勠力同心》《共迎春天》四集,每集20分鐘,再現了醫務工作者“執甲逆行”的無私奉獻、“東城社工”值守社區一線的執著擔當、各部門為保障百姓生活和城市運轉所做出的艱辛努力,以及全區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的動人篇章。
“真實!親切!感動!淚目!”紀錄片播出后,不斷的掀起收視熱潮,並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迅速引發熱議,廣大黨員干部、醫護人員、東城社工、社區居民等紛紛留言、轉發,為奮戰在一線的“白衣戰士”“東城社工”以及默默做好后方各類保障的工作人員點贊、喝彩!
《我們在一起》聚焦東城戰“疫”
專題紀錄片《我們在一起》全面展示了東城區作為首都核心區,在疫情發生后,按照中央和北京市防控工作的總體要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和聯防聯控機制,全面落實四方責任,科學防控,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全區上下一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飽滿工作狀態。
紀錄片以典型人物為切入點,講述了醫務工作者、東城社工、機關下沉干部、后方保障人員等在抗擊疫情中醫療救護、聯防聯控、社會保障、復工復產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真實地記錄了全區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防控保障的全過程,全方位呈現了每一個參與防控的普通人身上質朴的閃光點,以情動人、以事感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他們是堅定的逆行者﹔直面無情的病毒,他們是防線的守護者。”3月13日播出的第一集《白衣逆行》,把目光對准東城區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攝制組走進北京市普仁醫院、東城區疾控中心以及疑似病例集中觀察點等地點,透過鏡頭向觀眾揭示接診治療、流行病調查、核酸樣本檢測、疫源地消殺等鮮為人知的過程,展現醫務工作者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的感人故事。
“東城社工”,他們風雪之中堅守崗位、志願服務,他們危難之中無私奉獻、守衛家園……3月20日播出的第二集《社工當先》以可親、可愛、可敬的“東城社工”為主角,挖掘展現每一個人的點滴瞬間,組成了“東城社工”一個立體全面的感人形象。雪裡雨裡,他們不懼嚴寒、毫無退縮﹔守護社區,他們恪盡職守、勇挑重任﹔面對居民,他們暖心服務、細致入微。他們用雙腳丈量轄區內的大街小巷,用心、用情、用溫暖守護一隅平安。他們中有人從大年三十開始堅持入戶排查,有人每天為商戶百姓普及防疫知識,有人一直堅守“崗哨”為居民測溫、解決生活困難,有人發明“戰‘疫’圖”破解排查困境……疫情防控中,“東城社工”筑起聯防聯控的“安全網”,他們用熱情、智慧和付出,攜手居民,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疫情暴發,何以家為?戰“疫”在前,保障為先!面對疫情,東城區有這樣一些群體,在后方奔波不停……隨著全球疫情蔓延,防范境外輸入成為北京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3月28日播出的第三集《勠力同心》特別呈現了為了外防輸入,東城區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奔赴新國展集散點,全力做好入境返京人員管控工作並進行24小時值守的感人場面。此外,該片還集中呈現了東城區各個部門在物資保障、穩定市場、垃圾處理、空中課堂、養老驛站、文化抗疫、監督督查等方面的生動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疫情有效控制后,當天前門大街老字號四聯美發館重新開門迎客,4月3日播出的第四集《共迎春天》從解決老百姓理發這件“頭等大事”入手,聚焦簋街餐飲企業恢復堂食,倡導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商務樓宇復工復產,“雙樓長”保障措施“五個到位”,為樓宇防疫上了“雙保險”﹔全區各項重點工程穩步有序復工,做好統一隔離、集中住宿等防控措施﹔開展“不見面”審批服務,確保工作不斷、標准不低、服務不減﹔引導疫情期間網絡求職,做好“雲招聘”、線上求職微課堂服務﹔東城區推出42條措施,各部門紛紛出台相關政策,助力企業擺脫困境復工復產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東城區聚力“五個東城”建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堅持經濟發展,不斷深化服務,保障全區經濟平穩有序復蘇,推動各商圈逐步煥發生機與活力所作出的努力。
紀錄片《我們在一起》堅持真實性、共識性、深刻性的定位,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真實地呈現,使親歷者產生共識,讓觀眾獲得更多深刻的了解,透過東城小視角全方位展示北京市抗擊疫情工作的整體面貌。
“‘戰場’抗疫,有我,有你!”
紀錄片的播放,在各方“抗疫”親歷者中,引起了極大反響,他們紛紛通過打電話、發微信、拍vlog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我們在一起》四集系列紀錄片,一集不落,我都看了!特別感動,特受鼓舞!全區各行各業的人員都在努力克服困難,辛勤付出。他們和我一樣奮戰在不同領域的抗‘疫’戰場!”崇外街道干部王瀟表示,“疫情雖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我要繼續守好社區防控這道防線,為居民的健康安全負責!”
看完紀錄片《白衣逆行》,北京市普仁醫院骨科護士金莉激動地告訴記者:“坐在電視機前,看到專題紀錄片《我們在一起》,我的熱血再次沸騰了。熟悉的院區、熟的悉病房、熟悉的工作,這個不平凡的春節,我們在這裡戰斗!”疫情發生后,北京市普仁醫院被納入定點醫院。金莉主動請纓,首批進入感染科病房進行防疫工作。她說:“醫院就像戰場,攻防兼備,病毒則潰。‘我們在一起’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精神。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隻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心手相連,就能凝聚強大力量,戰勝疫情!”
作為一名“東城社工”,天壇街道紅廟街社區社工張凱澤說:“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作為東城區的一名社工,雖然疫情現在沒有完全結束,但看到東城區在推動全區經濟平穩有序復蘇,我覺得特別溫暖!希望就在眼前,讓我們再堅持一下,繼續做好自身的防護,少聚集,不聚餐,一起靜待春暖花開!”
“我是片中‘大白’之一,在接到上級通知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安排,直奔疫情防控一線。作為最早進駐新國展的現場工作組成員,與組員們一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協調各方、再造流程,把分流轉運境外入京人員的工作做得忙而不亂、從容有序。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成為了一支高效的全周期管理運維保障團隊,牢牢扎緊外防輸入的第一道關口,把首都人民的健康安全穩穩護在身后。春天如期而至,疫情終將過去,祝願一切的美好與我們同在,春暖花開人間皆安!”觀看完紀錄片《勠力同心》后,東城區委政法委抽調干部金昭有感而發。
“作為‘保供員’,我們全程參與疫情防控期間保障供應、穩定市場的工作,疫情來得突然,但我們沒有自亂陣腳,通過積極的應對和全面的准備,從動員企業加強備貨,到開展監測巡查﹔從建立應急保障車隊,到實施點對點精准補貨﹔從推廣‘無接觸’式配送,到建立百余家社區服務站,我們把所有想法都付諸於行動,夯實每一個工作環節,使得保供工作有序推進。當看到居民吃上物美價廉的肉菜蛋奶時,我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區商務局流通管理科科長趙屾屾坦言。
區城管執法局直屬執法隊隊員楊天明表示:“觀看完第四集《共迎春天》專題記錄片后,深受感動也倍感鼓舞。在這場戰‘疫’中,逆行者不僅有生死一線的白衣戰士,還有我們無數東城人在各自崗位堅守,奔波於大街小巷、‘三類場所’、社區樓宇的身影。敢於戰斗、無私奉獻,所有東城人用平凡與堅定凝集了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的強大合力。當下,我區作為首都核心區,‘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極大,作為城管隊員一定要鉚足勁、不鬆懈,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助力復工復產,堅決向人民群眾交上滿意的答卷”。
東城區文促中心干部趙亮表示:“看了紀錄片我感觸很多,疫情突如其來,對文化企業沖擊很大,演出、會展、電影等文化行業完全停滯,損失很重。這時候,企業管家的走訪,“文菁計劃”的獎勵,紫金APP的服務,提供的不僅僅是防疫物資、獎勵資金、渠道資源,更多是給予企業信心、希望和力量。我們攜手共渡難關,迎接春天。”
簋街管委會工作人員張新竹表示: “片子中的一幕幕記錄了我和同事們疫情防控期間工作的點點滴滴。作為簋街的管理者,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一起扑在基層走在一線,與區內相關職能部門為簋街商戶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安全保障,使商戶防控措施和意識得到不斷提升。簋街,在它繁華時我們是它的掌燈人,疫情來臨時我們更是它的守護者。紀錄片的播放,更加激勵我們立足崗位,為簋街的美好明天發揮我們的積極作用!”
“致敬!我們的‘守護者’!”
紀錄片播出后,也在廣大居民、復工復產企業員工、文藝工作者等群體中引起了熱烈反響。他們通過轉發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表達對奮戰一線及默默做好服務保障的人員的感激和贊嘆。
北新橋街道藏經館社區居民說:“我連續四周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抗疫專題紀錄片《我們在一起》,很有感觸!其實在這場戰‘疫’中有無數個平凡人在無私的奉獻著,不僅有白衣天使守護著病人的生命,還有社區工作者守護著居民的平安,更有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守護著社會的正常運轉!每一個人都深知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斷努力、堅持,一定能夠打敗疫情,在冬日裡迎來春天。”
體育館路街道蔥店社區居民表示:“四集紀錄片我都看了,作為東城居民,我感到特別幸運、幸福!我們身邊有可愛的‘白衣天使’,有舍小家為大家的‘東城社工’,有穩定的物資保障,還有社會各界的愛心、理解和配合,我覺得心裡特別踏實,作為東城的一份子,我也要盡己所能,為東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天壇街道西草市社區居民表示:“紀錄片讓我們真實地看到‘白衣戰士’防疫工作的日常。密接入戶採樣、疾控中心消殺,他們離病毒最近,但是他們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看著片子,我流下了眼淚,不僅僅是因為疫情防控一線的辛苦,更因為他們對國家、人民、患者的負責。”
東花市街道北裡西區社區李女士表示:“我看了《這裡是北京》播出的抗疫專題紀錄片《社工當先》,其中有一段就是我們小區的事,我很有感觸。我們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后,大家都很恐慌,楊桂民書記第一時間組織居委會社區工作者24小時值守,為密切接觸者提供居家服務,同時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溫馨提示對事件做詳細說明,並在提示中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隨時為居民答疑。社區工作的及時到位避免了疫情的擴散,工作過程的公開透明,也讓我們安心放心。咱們的‘東城社工’,奮戰在防疫的第一道關卡,與時間賽跑,為疫情防控奉獻著一切。‘東城社工’,向你們致敬!”
“我要為這一整部紀錄片點個大大的贊!”天壇街道東裡社區北區9號樓居民張桂清表示:“在《共迎春天》這一集,圍繞“復工復產”講述了方方面面力量所為之付出的努力,讓咱們老百姓心裡更有底氣!現在咱們國家的疫情控制很有效果,全國上下都在積極的復工復產。北京,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防控疫情還是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大家還得要堅持一下,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他人,相信戰“疫”一定會勝利!”
“從紀錄片中看到東城各行各業為抗擊疫情勠力同心、事無巨細,讓我感到既安心又心疼,同時也激發了我許多的創作靈感。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聚焦這些無名英雄,用手中畫筆、音符、文字講好東城戰‘疫’故事,刻畫身邊英雄形象,奏響眾志成城的時代交響!”東城美術家協會張廣志表示。
簋街胡大五店普通員工吳江蘇表示:我是簋街胡大五店的一名普通員工,在片中我看到了社會的溫情,政府的關心和企業的責任。特別是復工以來,在簋街管委會和商會的共同指導下,我們所有職工每天按照防疫管控要求清潔消毒,為每一名食客落實好管控細節,合理分餐,引導客流,提供公勺公筷……上來的每一道菜品都是一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諾。
鋒尚文化公司政府事務部姜薇這樣表示:“看了《共迎春天》紀錄片深刻感受到,服務型政府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體驗。當你需要防疫物資時,它是網購平台﹔當你需要咨詢時,它又變身為線上服務窗口。紫金APP值得一個五星好評!”
“春已至!用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凝聚力!”
春節剛過,《這裡是北京》欄目組的導演和記者們就一起走進東城區的各個街道和社區,記錄東城各界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
記者唐遠,同時身兼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像,在春節后第一個沖到了記錄抗擊疫情的一線。從身穿防護服,走入CDC的病毒檢測實驗室、跟蹤拍攝消殺流調的全過程,在疾控醫療的一線直面病毒的風險,到走入多個復工復產的工地、企業,他用鏡頭記錄下了北京東城區抗擊疫情全方位的過程。
在眾多拍攝對象中,施工工地的情況最為復雜,人員密集,來源多樣,來自祖國各地的工人們在建設北京,北京也要保護他們。施工方的工作人員加上施工工人,最多的時候可能有上千人,而且都是男人,因此也比較粗線條,而他的鏡頭卻記錄下來這些糙老爺們心思細膩的一面,犄角旮旯,細枝末節,想的到的和想不到的地方,這些五大三粗的男人們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抗疫不僅是與病毒作斗爭,更是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
“我用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凝聚力。”唐遠說,一場疫情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凝聚力,當我們團結一致時所煥發出的能量是多麼的強大,“從七十多歲的小巷管家,到主動請纓值守崗位的在校學生,從值守一線不曾回家的民警,到直面病毒不怕犧牲的醫生,從風雪中堅持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到復工復產企業的員工……我拍到的不僅僅是白衣戰士、東城社工,更是面對災難時,我們整個民族脊梁裡的自信與韌性!”
“記錄特殊的時代,是光榮更是使命!”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記者宋敏怡的鏡頭裡,有社區一線為百姓奔波的社工,有東城區各個部門為保障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員,更有復工復產中為恢復生活、生產秩序而默默付出的各行各業。在這個過程中,她看到了人們面對疾病的勇氣,更看到了阻擊疫情的智慧。
在拍攝中,她充分見識了 “東城社工”的“工作智慧”,例如前門胡同裡響起的小喇叭“播報”,福祥社區挂起的“防疫圖”,前永康社區的“民情日記”,它們都不是“必選動作”,但他們都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和防控的力度。
復工復產后,在簋街餐廳裡看到不少餐桌上放著龍蝦與辣椒的玩偶,前面還擺放著“距離產生美”的文案牌。商戶介紹,要控制餐廳就餐密度,通過擺放玩偶和文案標牌既能暗示顧客此桌不可就坐,降低人員密度,也美觀有趣。正是這些來自經營者的用心和智慧,讓疫情的防控有溫度、有力度,也讓人們更有信心戰勝疫情,共迎春天。
“在這個春天,我們收獲感動,更收獲信心!”記者陶潔麗,在拍攝中,與北京普仁醫院結下“不解之緣”。之前她拍攝過作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時期的普仁醫院,見到了與疫情斗爭的醫護人員,當時這裡不可避免的彌漫著緊張、壓抑的氛圍,但醫護人員積極樂觀的精神,讓每一位病人都獲得信心。而再次來到普仁醫院,醫院的挂號、體檢等項目都已經恢復。體檢中心的醫護人員們又開始投入到為入職新人、駕照辦理人員的體檢工作中來。
陶潔麗第一次在疫情中到社區醫院拍攝,他們忙碌著為居家隔離的人員提供醫療指導,而再一次到社區醫院,嬰幼兒的疫苗接種成為了工作重點,一個媽媽激動地告訴她,本來擔心孩子疫苗接種晚了對孩子有影響,但社區醫院的服務讓她既安心又感動。
3月底,正值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陶潔麗採訪了幾家東城區的文化公司。她在採訪中獲悉,雖然企業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但通過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和補助,這些文化企業得到了堅持下去的信心。“挺過疫情的寒冬,他們必將擁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擁抱春天!” (鄭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