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抗疫 新成長:后疫情時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疏導講座舉辦

2020年06月16日18:34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6月13日,由北京出版集團主辦的《“心”抗疫,新成長——后疫情時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疏導與防控》專題講座在2020北京書市舉行。團中央12355青少年網絡心理咨詢平台負責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許建農針對后疫情時代青少年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講解了如何幫助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增強心理防護能力的主要方法。

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面向全國10萬青少年開展的抽樣調查顯示,近半數的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受到“憋悶”“恐懼”“緊張”情緒困擾,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全天基本離不開手機”,還有10%的青少年“一天中什麼也干不下去,就是玩游戲”,甚至出現因為玩手機和游戲導致家庭矛盾的情況。許建農表示:“這些疫情期間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如果不在后疫情時代加以解決,將有可能成為一種慣性,影響到孩子長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所以后疫情時代心靈‘抗疫’仍不容忽視,必須作為一場持久戰來應對。”

講座現場,許建農結合當前防疫形勢,就如何疏導青少年心理問題,向廣大青少年、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建議:

第一,識別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青少年處於焦慮、緊張、煩躁的狀態中時,首先應識別並接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產生負面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狀態,隻有這樣才能靜下心來尋找解決辦法。

第二,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工作、家庭本身。作為青少年、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對疫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應該做的事上,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家長、老師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集中到照顧監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

第三,改變行為模式,目標細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疫情期間,部分青少年容易出現拖延的症狀,繼而產生焦慮、恐懼情緒。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將完成學業任務的目標一步步細化,先完成容易完成的,焦慮感和拖延就可能慢慢緩解。

第四,積極溝通,強化社會支持系統。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較弱,這時家長應更多地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把心裡的恐懼、憂慮說出來,從而減弱青少年的心理壓力。

第五,陽光心態,科學防護,勞逸結合。陽光心態不僅僅指孩子們,家長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生活中不要把消極、恐懼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否則心理疾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樣,容易傳染。

“如果發現青少年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創傷后應激障礙、幻覺、嚴重的睡眠障礙等,應該及時到醫療機構、專業部門尋求幫助。”許建農強調。

許建農談到,對即將面臨高考的同學們來說,自我調控能力在關鍵時刻非常重要,同學們應該建立自己一定的生活規律,一定的信念和計劃,盡量不要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輕易改變自己學習、生活的規律,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才能讓你正常地發揮出自己平時的學習水平。

講座最后,許建農表示:“歷史上每一次災難無不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面對疫情,我們更應該增強自己的信心,在疫情中成長。每個人經歷的挫折和打擊都將變成自己前進的動力。我們的孩子們在青少年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沒什麼可怕的,第一是接納,第二是讓孩子們通過挫折,讓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堅強,並且以此為動力,以此為財富,在今后的成長中煥發出新的動力。”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