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直門街道:黨建引領物業管理 失管居民樓生活“有章法”

2020年06月15日15:10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電 平整干淨的小院,廢舊輪胎改造成的花池吐露芬芳,抬杆式門禁和安全監控,信息豐富的“暖心服務牆”……“獨樓獨院”常年失管的東直門街道東中街36號樓,因為疫情,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大變樣,在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模式下,成立了東城首家物管會,居民生活有了章法。

東中街36號樓位於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東環社區,是東環廣場項目回遷安置住宅。多年來,由於房屋產權性質不明、配套設施缺失、居民無物業繳費意識、產權單位變更等等原因,小區長期處於失管狀態。

在平靜的生活狀態下,居民的生活也算安逸。但是,2020年春節一場所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這一平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6號樓小院同樣要實行嚴格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有專人對居民出入進行測溫、查証、驗碼、登記等措施。36號樓在街道、社區的指導與支持下,由下派干部與居民積極分子一起,開啟了臨時封閉管理新模式。在嚴格有效的管控下,36號樓未出現任何疫情問題,居民生活井然有序。疫情過后,小區的管理將何去何?小區封閉常態化管理是大多數居民認可的模式。

東直門街道工委決定將36號樓作為失管小區封閉管理的實驗基地,由街道相關部門與社區黨委一起,探索可在街道所有失管小區可復制的“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的新模式。4月份以來,社區黨委多次在36號樓召開了居民會議,進行了充分調研,向街道工委提交了下一步36號樓封閉管理的可行性方案。

東環社區黨委書記石威介紹,早在2019年,社區黨委就有意對36號樓進行封閉式管理,同時動員小區住戶參與自治管理。2020年4月份以來,在街道工委和辦事處指導支持下,東環社區黨委依法有序組織全體業主,共同商議小區管理方式,用實際行動探索了黨建引領下小區自我管理的新模式。經過前期醞釀及街道各部門的指導推進,5月20日,東中街36號樓正式成立了小區功能型黨支部。同時,推進東環社區組建小區物業管理委員,實現物業管理各方主體健全。至此,原本開放的無專業物業服務的老舊小區東中街36號樓實現“華麗轉身”,黨建引領、政府主導、居民自治、多方參與、專業化管理的黨建引領下物業服務管理和社區治理格局初具雛形。36樓院內黨建引領物業管理宣傳陣地“暖心服務牆”、“愛心守望屋”和政策法律宣傳欄目前也已經建設完成。

目前,小院裡的“陽光議事亭”已經上線,大家召開居民會議,商討樓內事務也有了去處。“36號樓是一棟獨立的樓院,院內隻有這一棟樓,以往居民議事隻能三三兩兩地坐在小區的大門口。現在有了‘陽光議事亭’,居民探討事情有了固定場所,大家的積極性也會更高。”石威說,“‘陽光議事亭’之所以取名‘陽光’二字,有雙重意思:一是希望大家能夠在充滿陽光的環境下共同商討樓內事務﹔二則寓意居民的議事本著公開透明的‘陽光原則’。”

5月1日,《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36號樓的住戶在社區黨委的引導下,經過幾輪議事討論和溝通交流,最終達成共識,決定選聘北京城建物業公司為小區提供封閉式服務管理。至此,36號樓小院建立了兩個組織,小院黨支部及物管會。

街道相關部門,根據小區實際和居民業主的意願,為小區“量身定做”制定管理服務方案,物色服務主體,同時針對該小區硬件基礎差,付費意識弱,戶數規模小的特點,確定了“一個主體,兩類服務,三項改造、四個陣地”的規范服務和硬件提升並舉的整體方案。街道公共區域服務方(北京城建物業),為小區提供保安保潔等基礎服務和入戶收費維修等提升服務兩類服務。多方籌措資金,對小區門禁、監控、綠化三方面進行硬件改造提升,為小區后續管理服務提供支撐。在小區建立的“普法園地”,公示了北京市新出台的“三個條例”,都與居民的生活、行為、習慣、權責息息相關﹔“暖心服務牆”上小區黨支部信息及職責、小區物管會信息及職責、居民公約、服務項目、收費標准、相關政策法規等小區管理相關信息公示公開,讓居民百姓明明白白消費,清清楚楚履責,不斷規范居住行為,明確權利義務。

36號樓內還啟動了“蜂巢計劃”,開始著力打造樓門文化。在封閉小區之前,小商小販可以隨意進入院中,造成了樓道裡小廣告成災,從一樓到頂樓,入眼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廣告。封閉小區管理以來,樓裡的居民都自發清理樓道內的小廣告和堆物堆料,樓道裡變得干淨整潔了。有的居民還把自己的書畫作品、手工藝品貢獻出來,希望挂在樓道內作為裝飾物。接下來,社區黨委將利用“蜂巢計劃”,對每一個樓門進行文化設計,發揮業主特長和物業托管的優勢,打造多種類型的樓門文化和院內品牌,讓小院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兒。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