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鐵口稍遠的自行車停車架利用率不高。
雖然停車秩序明顯好轉,但仍有個別市民隨意停放。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去年正式開通。與此同時,為解決市民自行車停放難的問題,也為了緩解地鐵站附近的非機動車停放壓力,地鐵回龍觀站和龍澤站附近都設置了雙層自行車架作為配套設施。在使用初期,自行車隨意停放現象頻發,如今,投入使用一年多了,記者注意到,多數市民都養成了停車入架的習慣,停車亂象有了很大改觀。不過,仍有一些市民停車不規范,比如,為了圖方便,騎車人都偏愛地鐵站口旁的停車架,而稍微遠一些的停車架,400個停車架上隻停了6輛自行車。其中,兩輛還沒有停車入架,只是把車塞進了空隙中。管理方工作人員表示,在繼續加強引導的同時,呼吁市民能夠自覺規范地停車。
停車架使用冷熱不均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連接昌平回龍觀和海澱上地地區,緊鄰地鐵13號線,為附近市民每天騎車上下班提供了便利,有效緩解了13號線回龍觀與上地區域的交通壓力。6月9日和10日,記者連續兩天來到回龍觀附近的出入口處進行探訪。
在出入口的便道旁,一直到回龍觀地鐵站A2口,大約有300米的距離,沿途設置了長長的一排雙層自行車架,欄杆上還附有相應的使用操作圖。記者按照提示操作了一下,發現使用起來並不難。下層停車架使用時,可以水平方向移動,隻需挪開相鄰的停車架,就可以騰出停車空間進行停車入架﹔使用上層停車架時,需要先挪移下層停車架騰出空間,然后按下把手解鎖車架,將車架壓至底部,然后固定自行車,再抬升至上層,整個停放過程不超過15秒。
在距離地鐵站口較近的自行車架旁,記者觀察多時,看到大部分市民都能做到規范停車。但離地鐵口稍遠的一處停車架,這裡的情況就不盡如人意了。
早高峰時段,上下兩層近400個停車架中,僅僅停放了6輛自行車,利用率不高。走近仔細一瞧,僅停放的這6輛車中,還有兩輛車沒有規范地停到停車架上。因為旁邊的停車架被移開,留出了一小片間隙,這兩輛車就停在了間隙裡。
“圖省事兒唄。”一位正在停車的男子說,該處停車架閑置較多,是因為很多人都不願多走路,騎到距離地鐵站口最近的地方才停下來,“我就不願意停到地鐵口,因為大家都往那兒停,非常亂,還不好找車位。停在這兒再去地鐵口,也就是多走兩步的事兒。”
沿著便道向地鐵站走去,停車架上的車停放數量越來越多,越到地鐵站口,就越接近飽和狀態。在靠近地鐵站口的“電動車停車區”標識牌旁,密密麻麻地停放著近50輛自行車。“都騎到這兒了,也不願再倒回去停到自行車架裡了。”一位騎車人表示。
除了遠一點的停車架“備受冷落”,記者還發現,早高峰時段,離地鐵站口較近的停車架上,加塞兒停放、隻願停一層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一名男子見下層沒有空位了,直接把自行車塞進了兩個停車架之間的縫兒裡﹔還有的人甚至懶得加塞兒,直接把車停在了便道上。停車架的下層停得滿滿當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層的停車架空空如也,隻停放了兩輛車。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騎車人,他們加塞兒的原因大同小異:趕時間、嫌麻煩……
據了解,對於這種雙層自行車架加塞兒車的危害,不僅僅是沒有規范停車,最具“殺傷力”的是,會導致二層的車架無法降下來使用,也容易給一層水平移動的車架造成損傷。
停車入位您別嫌麻煩
“別在那兒放,這兒有地方。”昨天早高峰,看到一名男子正准備強行加塞兒,一位穿著綠馬甲的工作人員趕緊前來勸阻,隨后,工作人員幫助該男子找到一個位於上層的停車位,這才順利停車入架。記者注意到,現場有幾位工作人員一直在來回巡查,隨時指導市民規范停車,同時,也對亂停放的車輛及時規范入位。上午10點左右,早高峰基本結束,工作人員又開始了新一輪巡查,亂停放的車輛已基本清理完畢。
首鋼城運維保部部長王京告訴記者,作為停車架的運營管理方,對於這種新設施從不受認可到逐漸被接受的過程,他感觸頗深。“前期認可度不是很高,大家對這一新鮮事物不熟悉,最開始的停車率隻有30%,工作人員對不規范停車行為的勸說也不被理解,很多人都說上班著急,嫌我們管得太多。”為此,管理方加大了宣傳推廣力度,向過往市民發放如何操作使用停車架的宣傳冊,並且根據早高峰時期的人流量,把工作人員由4個人增加到8個人,最多時達到12人,以此對停車秩序加強規范引導。
維保工作人員還加裝了使用操作圖,新增了分區標識。通過調研,他們發現很多人下班之后找不到自己的車,所以,就對每一組停車架進行了編號,這樣就一目了然了。王京表示,最初上層停車架很少有人停車,大都是工作人員幫著停上去的,還有些使用不到位的情況,造成車架的損壞。現在,上層利用率已經越來越高了,故障率也在降低。除此之外,管理方還與幾家共享單車企業加強了協作,會及時督促相關單位清理路側車輛,以免造成出行不便。如果有共享單車扎堆停放佔用通道的情況,現場的工作人員會及時疏導,將車輛停放到自行車架上。
如今,規范停車管理的效果日益顯現,通往地鐵的道路順暢多了,這也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現在早高峰時候的停車率能達到70%至80%,現場工作量大大縮減,我們調研后決定減少現場工作人員的數量。”王京表示,雖然現在隻有6名工作人員,但他們絲毫沒有懈怠,還是會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下午6點,引導大家規范停車。
“上班族為了趕地鐵,都想省事兒,怕麻煩,所以,有些人不願把車停到距地鐵站口較遠的停車架,也不太願意停到二層的車架,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規范停車的情況。”王京說,接下來他們會繼續加大引導宣傳力度,再根據調研情況和用戶反饋進行相關調整,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布局,把有限的空間利用好。實習記者 孫延安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