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計劃”公布

北京全市負壓病房2022年將增至700間

2020年06月10日08: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全市負壓病房2022年將增至700間

  昨日,本市發布《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健全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構建多層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體系,成立北京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到2020年底,市、區、醫療機構必要醫用物資儲備量滿足30天以上需求﹔到2021年底,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具備發熱病人傳染病篩查能力﹔2022年,全市負壓病房增至700間,建設18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

  本市將建18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

  在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健全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構建多層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體系。2022年底前,在口岸、機場、火車站、長途客車站、學校等場所建設完善監測哨點。

  構建覆蓋全市傳染病專科醫院,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的傳染病動態監測系統,整合各類醫藥服務信息,實現病例和症狀監測信息實時匯集,開展系統化分析並具備預警功能。

  此外,建設18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按照有關要求,規范發熱篩查哨點的改造建設、人員培訓和運行管理,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預警報告能力,加強發熱患者的源頭管理,降低傳播風險。

  加強重大疫情跟蹤監測,推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址建設,研究在全市統籌規劃建設高等級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等。

  規劃建設佑安醫院新院作為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

  《行動計劃》提出,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優化傳染病救治醫療資源配置。2022年底前,規劃建設佑安醫院新院,作為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在強化傳染病專科特色基礎上,加強綜合救治以及多專業協調能力。

  完善“3+2”傳染病醫院布局,充分發揮地壇醫院在呼吸系統傳染病救治、佑安醫院在消化系統傳染病救治、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在傳染病綜合救治方面的優勢﹔將中日友好醫院作為外籍患者救治的備用定點醫院﹔將小湯山醫院作為戰備救治基地,日常作為臨床培訓基地、康復基地及體檢篩查基地。

  各區至少建1支綜合類緊急醫學救援隊伍

  《行動計劃》提出,加強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儲備。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轉換為應急設施預案,以及臨時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儲備清單。公共建筑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依法可臨時征用為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等場所。新建的體育場館、劇院等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顧應急救治和隔離需求,預留轉換接口。

  到2022年,各區有1到2處公共建筑可在應急狀態時轉為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或后備救濟救災場所。部分人防設施可作為戰備防控物資儲備庫。

  此外,《行動計劃》提出,組建傳染病、呼吸、重症醫學、院前急救等專業醫學救援隊伍,配置滿足240人20天生存和醫療救治需要的設施設備和物資,各區至少建設1支不少於30人的綜合類緊急醫學救援隊伍。

  17個院區發熱門診11月底前完成改建及新建

  《行動計劃》提出,開展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等標准化建設。對市屬醫院發熱門診進行改擴建或新建,建設集接診、化驗、影像、觀察等功能於一體的發熱門診,配備符合規范標准的檢驗、影像、急救、核酸檢測設備。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安貞醫院、宣武醫院等6家醫院6個院區改造以及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9家醫院11個院區建設。

  到2021年底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設置均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具備為發熱病人及時開展傳染病篩查的能力。2022年底前其他類型二、三級醫院全部完成發熱、呼吸、腸道門診規范化建設,驗收合格並投入使用。

  加強市、區兩級綜合性醫院負壓病房建設

  《行動計劃》提出,加強負壓病房和重症監護病房建設。加強市、區兩級綜合性醫院負壓病房建設,重點擴大市級呼吸疾病和傳染病醫院負壓病房規模。

  到2022年全市負壓病房增至700間(負壓重症監護病房不少於150間),其中地壇醫院、佑安醫院、朝陽醫院等醫院負壓病房累計提高至300間,其他市級綜合性醫院不少於160間,區級醫院不少於160間,確保每個區不少於10間。新建、改擴建二級以上綜合性公立醫院須按照建設標准配備一定數量的負壓病房。

  必要醫用物資儲備量需滿足30天以上需求

  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方面,《行動計劃》提到,建立京津冀區域應急物資生產聯保機制。加強區域協同,在京津冀區域內布局建設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的研發、生產、物流全鏈條產業集群。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到2020年底,市、區、醫療機構三級醫用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等必要醫用物資儲備量滿足30天以上需求。到2022年底,各類物資儲備能滿足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1至3個月的需求。

  此外,在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呼吸、重症、感染及流行病學、檢驗檢測等10個重點專業專科建設項目。實施公共衛生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建立市、區流行病學、傳染病學、檢驗檢測等專業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完善首席衛生監督員制度。機制方面,成立北京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建設首都公共衛生高端智庫。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