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大醫院開到“家門口” 居民看大病不發愁

2020年06月09日14:57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是副中心第一所三甲綜合醫院。(通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北京6月9日電 受疫情影響沉寂了近半年的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工地,這段時間再次火熱起來。“我們要在三季度把前兩個季度耽誤的工程量趕出來。”北京通州區衛健委基建科負責人孫振剛說。該工程預計年內完工,現在大約400名工人正在奮力趕工。

疫情期間,千萬網友曾經“雲監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的建設,漷縣鎮當地居民也在時刻默默關注。后地村村民劉永軍就是義務“監工”之一,“五一假期時,我發現工地上開始有工人干活,就知道家門口的三甲醫院有盼頭了。”

這座醫院距離后地村約6公裡,僅5分鐘車程。而現狀距離村民們最近的大醫院是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開車要三四十分鐘才能到。

看病就醫,擱誰家都是頭等大事。在2016年以前,“看病不出八裡橋”一度是通州區醫療系統追求的目標。區衛健委副主任徐娜回憶,“十二五”期間,通州醫療體系建立的是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即以潞河醫院、通州區中醫醫院、新華醫院和通州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家醫院為區域醫療中心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以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為網底。

從醫療機構名稱可以看出,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中的醫院都是陪伴很多通州居民長大的區內醫療機構。那時潞河醫院正在借助首都醫科大學的優勢,打造醫、教、研為一體的首家區域醫療中心﹔通州區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成功合作,並借助東直門醫院的醫、教、研實力迅速提升醫院的整體水平升級為三甲中醫醫院打造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利用國家級及市級優質資源扶持區級醫療機構發展是那時通州醫療機構升級的主要方式。

伴隨進入副中心時代,來自北京中心城區的優質醫療資源有序向通州轉移,一批名頭響當當的大醫院排隊落戶通州。

2018年底,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投入使用,副中心有了第一所三甲綜合醫院﹔2019年底,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二期大樓投入使用,拉開了東直門醫院主體東遷序幕,副中心有了三甲中醫醫院﹔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確定落戶宋庄﹔區內最早升級為三級醫院的潞河醫院四期工程已完工、停機坪投入使用……2020年底,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將竣工投用,屆時副中心將再添一所三甲綜合醫院。

隨著北京友誼醫院、人民醫院逐步落戶通州,副中心醫療逐步建立以北京友誼醫院、人民醫院、潞河醫院和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4家三級醫院為龍頭單位的片區制醫聯體,覆蓋通州906平方公裡土地和150多萬居民。同時,緊密型醫聯體,以及兒科、康復科、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專科醫聯體建設也正在推進中。

醫療變化感受最深的是患者。家住百合灣的通州患者石淵,去年在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進行了膽結石手術。從市區搬遷到通州的他坦言:“擱以前,我肯定找市區醫院做手術。”他的信任來源於朋友。朋友劉啟凡因腎上腺瘤需要手術,他幫忙聯系了市裡大醫院,朋友最后選擇了在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泌尿外科進行。手術很順利,醫護人員態度非常認真負責,看望朋友過程中,這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家門口有了三甲醫院,患者最受益,副中心的醫療真是越來越讓人放心。”

副中心的基層醫療機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們的醫聯體、質控中心可以借助的力量更強,通過選取各家所長,將三甲的‘精華’引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到居民身邊,最終實現分級診療。”區衛健委副主任徐娜介紹,目前永順、宋庄、徐辛庄、潞城及甘棠等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為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區域醫聯體第一批成員單位。

通過醫聯體,友誼醫院將在雙向轉診、危急重症救治、業務培訓、大型檢查、輔助檢查、信息化等方面與醫聯體成員單位開展合作對接。這種合作與對接將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完善副中心醫療服務體系,發揮市屬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區域醫療中心輻射作用,推進分級診療格局逐步形成,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