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7月底前完工

2020年06月01日07: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7月底前完工

  5月31日,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澱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周年。據北京市交通委介紹,經過一周年的培養,專用路日均騎行量已經超過了4000輛車次。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條“網紅”道路因為沿線的綠樹、綠植等風景,受到了“通勤族”和“休閑族”的共同青睞。

  受“休閑族”和“通勤鐵粉” 鐘愛

  昨天上午11點多,北青報記者在自行車專用路的起點看到,不少人騎行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戴著帽子、穿著防晒服“全副武裝”上路。專用路上,有的人騎行專業的設備,有的人騎著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有的人騎著普通自行車……大多都是家庭出游或者和朋友一起來游玩。

  除了周末的休閑族,“通勤鐵粉”更是鐘愛自行車專用路。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軌道交通所副所長王書玲介紹,自行車專用路開通一周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日均騎行量約為4000-6000輛。

  此前,交研院測試人員通過分組出行對回龍觀和軟件園之間的通行情況進行了測試,分別比較了私家車、公交車、地鐵、出租車和自行車的通行時間和花費。通過分組出行對比,自行車出行成為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之間最便捷、性價比最高的出行選擇:用時最短,為45分鐘﹔出行費用最低,為0元,同時又是一種健康環保的方式。

  自行車專用路起點位於同成街與文華路交叉路口,終點位於后廠村路與上地西路交叉口。道路長度約6.5km。這條道路覆蓋著大量軟件區以及附近區域的剛需上班族,經過一年的培養,不少通勤族變成了自行車專用路的“鐵粉”。

  市交通委及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通過一年的監測數據分析,自行車專用路工作日騎行量呈現典型的“雙駝峰”曲線,其中早高峰時間為8點至10點﹔晚高峰時間為18點至20點,早晚高峰小時的騎行量佔全日總騎行量的58%左右。同時騎行呈現明顯的潮汐性,經過一年的監測發現,自行車專用路已經培養了一批“通勤鐵粉”,約1500人左右。

  疫情期間騎行需求增加明顯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隨著企事業單位全面復產復工,全市出行特征發生較大變化,市民更傾向於個體化出行。

  據自行車專用路管理中心主任王溪介紹,疫情發生以來,自行車專用路使用量恢復速度較快,今年3月份通行量在2.1萬多輛車次,4月份就達到了8.8萬多輛車次,截止到目前,5月份騎行量已經達到16.5萬多輛車次。

  此外,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軌道交通所副所長王書玲介紹,上地軟件園調查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使用自行車專用路通勤群體有所增加,使用比例由17%上升至20%,增加的使用者主要是由地鐵和公交轉移。

  正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

  在自行車專用路管理問題上,王溪介紹,為防止電動車、行人等誤入自行車專用路,管理部門安排各個出入口崗、服務區崗、巡邏服務崗等安保人員三班上崗,堅持24小時值守等措施,一年以來,電動車上路、飆車等不文明通行現象得到有效抑制,事故發生率為零。

  目前,北京正在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結合科技管理手段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昌平區已將自行車專用路全線視頻監控系統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平台,實現視頻圖像及時共享,已完成在起點、同成街與G6交叉點以及終點設置3塊雙面大屏,宣傳文明騎行案例,曝光多次違章騎行行為,促進市民出行文明習慣養成。

  此外,據市交通委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今年,本市已明確了17項31條工作任務,包括實施9個慢行系統示范區建設,自行車專用路也將進一步啟動東拓、南展、西延工程。

  其中,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已於4月20日開工建設,工程全長3.8公裡,道路東與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連接,向西途經后廠村路、茉莉園南路,利用后廠村路和茉莉園南路既有慢行系統,穿過百旺公園到達京密引水渠綠道,實現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的銜接融合,形成一條新的“綠色紐帶”。目前該工程正在進行設施拆改挪移工作,預計7月底前完成全部施工工作。

  文/本報記者 劉洋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