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 通州市民生活漸回正軌

2020年05月19日18:0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北京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已有半個多月,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通州市民生活正逐漸步入正軌。打車的人越來越多、快遞又可以進小區送貨、出門享受戶外健身樂趣……生活的便利重回居民身邊﹔隨手噴洒84為車輛消毒的司機、注意保持安全距離的運動者、去醫院自覺佩戴口罩的患者……衛生防護也成了大家的一種習慣。

打車客人明顯增多

北京新通惠捷區域電動小客車出租有限公司的司機師傅侯中桂感覺,從五一開始,打車的客人明顯增多,路上的出租車也越來越多。“疫情期間打車的人太少,一天的份錢都拉不夠。很多司機也不敢出車。”侯師傅說防控等級下調后,乘客敢坐車,司機敢拉活了。

在掙錢的同時,侯師傅的防控意識一點都沒放鬆。拉活空閑時,他會把車停一邊,用自己配置的84消毒液,對車裡以及車外把手等位置進行噴洒,先是關上車窗,接單后再開著窗去接乘客,“到地方正好消毒液味也散得差不多了,給乘客和自己一個安全的乘坐環境。”記者發現在駕駛過程中,侯師傅會將司機位置的窗戶搖下來一點,保持空氣流通。他手邊的置物盒裡放著免洗的消毒洗手液,不僅如此,他每天還多預備一個口罩,上午一個,下午再換一個。“這次疫情,我還真養成了好的衛生習慣。作為服務行業從業者的一員,防控常態化要落實到工作每一步,為乘客好,也為自己好。”侯師傅說。

醫院門診逐漸恢復

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名醫堂5月18日正式開診的消息讓家住新華聯家園南區的董小平很開心。在該名醫堂試運行階段,她挂號看過腿腫、腿疼,覺得治療效果很好。后來因為疫情,醫院門診進行了調整,她也不敢輕易去醫院,治療就停了下來。

“聽說名醫堂要恢復開診,我趕緊挂號,找專家再繼續治。”董小平說,防控等級下調后,她去醫院開過藥,進門量體溫,掃健康碼,所有患者自覺佩戴口罩,這些都讓她覺得就醫過程十分安心。醫院防控措施不放鬆的情況下,很多門診、檢查都逐漸恢復正常,她覺得又回到疫情發生前就醫的狀態了。

市民夜跑重新啟動

“我從五一開始重新啟動夜跑。”家住運河附近的楊洋說4月30日防控等級下調后,他當天晚上就戴著口罩到運河邊打探情況,發現有不少戴著口罩跑步的人。這些人在沒人的地方把口罩推上去,有人路過會立刻拉下來。看到跑友們開始出動后,楊洋也決定恢復自己的運動習慣了。“我還特意上網查了防控等級下調后,室外需不需要戴口罩。”看到專家解釋,戶外活動原則上可不戴口罩后,他心裡踏實許多。

現在他每晚9時30分開始夜跑,出家門坐電梯時,嚴格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室外運動前,他會將口罩妥善保存,享受汗流浹背的感覺。運動過程中,楊洋在迎面相遇和背后追趕時會調整路線,與其他跑友保持安全距離,“別人遇見我也會主動拉開距離,大家都挺自覺”,每晚自由呼吸的運動為他帶來的是身心放鬆。

快遞又能送貨上門

負責臨河裡片區的中通快遞員劉立軍對於防控等級下調后送快遞的變化感受頗深。疫情發生前,他可以選擇送貨到買家家門口或者放入快遞櫃,一般半小時就能送完一個小區。疫情期間,各社區封閉管理,防控等級為一級時,他要打電話挨個通知,在小區外“擺攤”等著買家取貨,時間比原來增加了3倍。而且因為疫情,大家都響應號召盡量少出門、不出門,網購成了主要購買方式,快遞量大幅增加,“我電話費每月都比以前多花五六百塊。”劉立軍說。

防控等級下調,社區在大門處的紅外線體溫監測儀並沒有撤銷,仍然保持全天候值守。居民進出仍需要帶出入証。唯一的變化是沒帶証也可以進社區了,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后,確認健康碼即可進入。快遞員們也可以掃碼進小區,這讓劉立軍覺得省事多了。

同樣覺得省事的還有買家。家住運河灣小區的王桂玲疫情期間為了更好地防護,她每次取快遞都戴一次性手套,可經常是這個快遞剛拿回家,另一個快遞也到了,還要再出門。摘掉的一次性手套也沒法再用,隻能換新的,有時一天得用5副手套。

防控等級下調后,第一次聽到快遞敲門,她還嚇一跳。“疫情期間不讓聚集,我們家很久沒有外人來了,猛地聽到敲門聲我還一愣。”從門鏡看到是快遞員后,她才敢打開門,“現在買整箱水、米面等沉的東西也不用考慮要自己搬運了,跟以前一樣,快遞員能送貨上門,方便又回來了”。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