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

94項主題活動 個性化文化服務

施芳

2020年05月18日20:58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在閉館3個多月之后,北京地區的博物館陸續開門迎客,熱門場館預約門票“秒光”。

在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北京確立了“打造博物館之城”的目標,推出94項主題活動,精彩紛呈。

逛博物館、看線上展覽、體驗雲直播,無處不在的博物館文化給北京增添了幾分魅力。

“雲展覽” 足不出戶漫游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沉睡的文物通過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活”起來,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地區多家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豐富多彩的“雲端”活動。

“直播很有意義,應該多來幾場”“長知識了!”5月18日,跟隨直播鏡頭,觀眾“來到”位於西城區的郭沫若紀念館。5月13日至18日,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等10家名人故居紀念館接力直播,帶領公眾雲游名人故居,體味名人故事,累計觀看量達3512.6萬人次。

此外,故宮博物院推出《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淳化閣帖版本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等線上展覽。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等推出線上360°全景展示。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等開展直播活動,觀眾可享受“一對一”講解暢游博物館。

文博+ 提供個性化文化服務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北京市文博系統圍繞“多元”“包容”兩個關鍵詞,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探索博物館與不同群體的鏈接方式。

文博+我,展現專屬博物館體驗。首都博物館以“我和博物館”為主題,面向公眾征集視頻、音頻、繪畫、攝影等作品,優勝作品在館內展出,並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專題頁面上展示。部分優勝者代表將受邀參與主題分享會,暢談博物館在面向不同社會群體提供文化服務方面的感受和思考,探索改進博物館服務社會公眾的方式。

文博+校園,構建“行走的課堂”。“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資深文博工作者圍繞中軸線、三山五園、長城、大運河等專題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為居家學習的中小學生提供精彩一課。《行業展風採 文博展作為——行業博物館科普課程集錦》匯集了32家行業博物館57個精選課程案例,課程將進入校園,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博物館科普教育。

文博+徒步,在行走中領略北京之美。徒步是一項深受歡迎的全民健身運動,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市徒步運動協會跨界合作,開展“行讀北京,講述你和博物館的故事”線上征集活動,征集徒步愛好者與博物館的故事,引導大家在徒步健身中感受身邊的博物館,領略北京之美。

立長遠 打造博物館之城

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京首次確立了“打造博物館之城”的目標。“這是新形勢下首都文博事業發展的新目標,也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說:“通過‘博物館之城’的建設讓廣大市民和游客隨時隨地走進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魅力。”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北京的博物館家底雄厚:187家注冊備案博物館,其中一級博物館14座,館藏品465.2萬件/套﹔既包含藏品豐富的大型博物館,也包含獨具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館﹔既包含縱橫廣泛的綜合類博物館,也包含內容專精的專題類博物館……博物館的數量、規模、等級、影響力在國際大都市中都位居前列。

博物館之城如何建?北京博物館學會專門推出三場“對話式”研討,從學術理論、政策法規、實踐經驗、工作難點等多個層面,圍繞博物館日主題闡釋、社區博物館建設與運營、博物館之城建設謀劃等主題進行探討。“一個城市的博物館水平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下一步北京需要在梳理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介紹,學會將發揮專家優勢,制定周密的培訓計劃,加強專業人才儲備。

“鞏固提高現有博物館水平,改變地域分布相對不均勻的狀況,補齊一些缺少的博物館門類,博物館之城未來可期。”北京博物館學會首席學術指導專家崔學諳說。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