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4日電 2020年的春天,橋梓鎮一渡河村“小車炮溝”的山上梅花開的正好。這幾年,一到春天,過往行人站在村口向西北方向望去,紅粉色的梅花點綴著北方山鄉,景色十分靚麗。
山上梅花的種植者是橋梓鎮一渡河村52歲的農民劉德成。為什麼會在山上栽植梅花?帶著好奇,記者在該村黨支部書記宋秀英的帶領下,來到了這片梅園。
說明來意后走進梅園,梅園的主人劉德成熱情地邊走邊向我們介紹梅花的相關情況。目前栽植面積約40畝,700多株,有榆葉梅、珍珠梅、朱砂梅、綠萼梅、美人梅、宮粉梅、臘梅等十多個品種,還有不同顏色的碧桃花。
向記者介紹完現狀,劉德成停下了腳步。“我種梅花整整十年,能種植成功算是六年磨一劍。”劉德成介紹,十年前的春天,他注意到了村口西北方向的山,“要是能給這山上扮上點‘顏色’,肯定好看,沒准還是一條致富的好出路。”
在山上種植梅花,既可以防火,又可以讓村裡周邊生態環境提升。要是能成功在這北方山上種上梅花,不僅技術值錢,以后培育盆景也能賣錢啊。
說干就干。劉德成在辦好一切手續后,就開始了探索在北方種植梅花的征程。
“剛開始我一邊在大棚育種梅花,一邊整理整理山上的地,為將來種植梅花做基礎。”劉德成說。2010年,他首次購置了臘梅種子,在大棚裡進行育苗,第二年春天有幾百棵臘梅小苗培育了出來,第一步成功了,他很激動。秋天,他把臘梅幼苗移植到山鄉上,等到第三年春天移植山鄉上的臘梅幼苗經過冬天后幾乎全部凍死了。
三年的努力失敗了,劉德成沒有放棄。在總結了第一次育苗移植失敗原因后,他又開始了第二次育苗。臘梅耐寒極限是-18度,超出這個溫度臘梅便會凍死。可本地冬季的溫度低於這個溫度可不少見。咋辦?試試用圍擋。這一試試,又是三年,幼苗還是被凍死了,隻有幾株還活著。
這幾株咋能活?劉德成在絕望中發現了希望。有了兩次的失敗經驗,他觀察發現,這幾株成活梅花的肥料與其它不同。有了這個線索,這次他沒有急於把臘梅幼苗全部移植到山上,隻移植了一小部分進行抗寒肥料試驗,終於在2017年春天,這批臘梅幼苗全部成活,開了花。
成功的秘訣在於經過多年的失敗經驗的積累,他研制出了抗寒肥料。施入這類肥料的臘梅花不但能夠抵抗-23度左右的低溫,還可以延長花期。如今,和普通梅花隻有2-3個月的花期不同,橋梓鎮一渡河村“小車炮溝”山上的梅花,能夠從前一年11月13日左右持續開放到第二年春天4月底。
“第7年的時候,我成功了,后來我還嫁接了榆葉梅、珍珠梅、朱砂梅、綠萼梅、美人梅、宮粉梅等十多個品種。看這梅花開的多好!”劉德成指著這片梅園,神情很是驕傲。“下一步,我還要把梅花作為盆景通過網絡及門店銷售,同時在景區和花海等地進行推廣栽植,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等銷路完全打開后,我要組織村民共同種植,一起致富。”(丁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