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王岩(右)與大學同學王源再次相見,是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新冠肺炎病區裡。她們熱情擁抱,溫暖的笑容洋溢在兩人臉上。
武漢協和醫院的護士李莎(中),多次和王岩、曹李瑤搭班工作,已情同姐妹。三人相約戰勝疫情之后,去北京再聚。
每次上班前穿防護服,王岩都與自己的同事、武漢協和的“戰友”相互監督,互相幫助,做好個人防護。
王岩(左)與武漢協和醫院的護士一起為病人挪動身體。穿著笨重的防護服很難一個人完成。
上晚班的護士需將病區內幾十位病人的飯菜帶進去,王岩(右)與“戰友”一起將盒飯裝袋。
援鄂北京醫療隊員、北京安貞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王岩,用愛為武漢加油。
對於援鄂北京醫療隊員王岩來說,武漢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她從這裡畢業,又在10年之后,以“護士”和“戰士”的雙重身份回到武漢,與昔日的同學、與武漢的醫護工作者並肩作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王岩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武漢因疫情封城后,她第一時間想到報名支援。正月初三,她作為援鄂北京醫療隊的一員,與“戰友”們一起來到武漢,一直奮戰至今,已經50天了。
王岩還記得,剛到武漢的那天已是將近凌晨兩點,由於行李沒能及時到達,很多人的手機都已電量不足,正在擔心無法和家人報平安的時候,駐地工作人員不辭辛苦地給每個需要的人送去了充電器。“他們輕聲敲開房門,不住地感謝我們的到來,也關切的讓我們好好休息。那天武漢的夜很冷,但我們的心很暖。”
在這裡,王岩還與自己的大學同學再次相聚,並且並肩戰斗在同一家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護士王源在學生時期就是王岩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名字的發音都很近似,在同學們眼裡,她們也天天在一起,就像一對親姐妹。
十年之后,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兩個人又能再續友情。王源在婦產科,接觸到的更多是手術外科方面的護理﹔而急診科的王岩則更加善於護理新冠肺炎此類的內科感染疾病,雙方發揮各自專長,日常工作裡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叮囑注意事項,面面俱到。王源說,她倆雖然不在同一個病區,但在同一家醫院,樓上樓下,同時做著相同的事情,一想到這個,信心就特別足。
隔離病房裡都是武漢當地的病人,北京醫療隊和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協作,溝通容易,效率也高。在長期的工作當中,京漢兩地的醫護人員結下了越來越深的情誼。
王岩聽得懂武漢方言,她一有空閑就會和當地的護士聊天,增進彼此了解。一個護士妹妹告訴她,疫情來時,自己恐懼過,傷心過,甚至在下班后會因為過度擔心被感染而大哭不止。王岩心疼地安慰她:“別怕,全國各地的醫護都來幫你們,我們一定可以戰勝病魔。”作為同齡人,他們的共同話題很多,從如何更好地防護自己保証安全聊到自己喜歡的電視劇偶像,慢慢的,隔離病房的氛圍變得並不可怕了,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也更加順暢。
十年之后再見,在王岩眼裡,武漢變得越來越好。這50天抗擊疫情的經歷,讓她對武漢、對這裡的人民更加飽含深情。王岩說:等戰勝疫情的號角吹響,北京醫療隊員們與武漢的戰友們一起脫下防護服,該敘舊的敘舊,該團圓的團圓,輕輕鬆鬆,一起去逛街、賞櫻花,看沿江的夜景、再吃一碗熱干面。
本報記者 景一鳴 王雅賢文 和冠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