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非遺傳承人師徒聯手 用面塑作品致敬“最美社工”

2020年03月09日11:21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池夢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工作者們忙宣傳、測體溫、勤走訪……足跡遍布東城的大街小巷,快節奏的為居民提供服務,卻顧不上自己。近日東城區面塑非遺傳承人張俊顯與徒弟郭旭濤聯手,用拿手的面塑技藝為那些辛勤工作的社區工作者們塑像,9個場景真實還原社工疫情防控工作軌跡。“他們守護我們的安全,我們用藝術為他們的付出作見証!”張俊顯擲地有聲地說。

“社區工作者們與醫務工作者一樣,在我們宅在家裡的時候,他們卻要逆流而上直面疫情,正因為有他們為我們筑起的一道道防線,我們的生活才能有保証,這些身邊的英雄也值得被銘記。”東城區面塑非遺傳承人張俊顯有感於疫情期間一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40年來首次以現實主義為題材進行面塑創作。

深夜依舊明亮的燈光、雪中因為寒冷而不停跺動保暖的雙腳、值守時不忘說一句“有什麼需要您就說,我們盡量幫您解決!”的承諾……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工作者們的點滴付出都被張俊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我家就住在居委會樓上,從窗戶往下望,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社區工作者們值守的身影一直都在。”張俊顯說,不能出門,家就成為面塑創作的舞台。如今自家的陽台已經成了積累素材的窗口,自己時不時就要去陽台站一站,看一看找靈感。

捏、搓、揉、掀,幾塊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面團在東城區面塑非遺傳承人張俊顯手中仿佛活了起來,取出一把尖頭塑料小刀,壓出面塑人物額頭、眼眶的輪廓,再用手搓出如芝麻大小的眼球后,用鑷子仔細地粘在相應部位……就這樣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每個人物都要經過2個小時左右的打磨才能塑造完成。“疫情期間口罩不能少!”張俊顯拿起一塊藍色的面團,擀成一片,再加上兩條細繩,挂在了社區工作者耳朵上。“口罩遮擋住了人物的臉,要避免千人一面,同時又要表達情感,就得從人物的體態、手部動作、衣著特色以及人物之間的互動中找突破。”醒目的紅色袖標、遮住大半張臉的藍色口罩、或忙著拿紙筆為居民登記、或忙著拿體溫槍為居民測溫……這些疫情防控期間的社區工作者們的工作場景經張俊顯的一雙巧手,化作一件件面塑人像作品,最終取名為《戰疫情》。

受張俊顯影響,作為關門弟子,同時也是金台書院小學非遺興趣課主講的郭旭濤主動接過了師傅的接力棒,為《戰疫情》面塑組件又創作了4件作品。“師父一直強調傳統藝術應該弘揚正能量,做有影響、有溫度、有情懷的作品。”郭旭濤告訴記者,等疫情結束學校開學,她將帶著這些作品走進課堂,“作為面塑技藝的傳承人,通過這些作品我想告訴孩子們,面塑這一非遺技藝,不僅可以致敬經典,還可以作為傳統與現代的紐帶,自己動手表達對這些平凡又勇敢的社區工作者們的感謝。”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