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鮑聰穎 張海濤)“作為一名醫生,支援武漢是應該的。”說這話的是陶然亭街道新興裡社區的居民侯民,她的兒子陸浩平是北醫三院消化內科醫生,娘兒倆已經有多半個月沒見面了。
兒子親赴武漢“支援”
2月7日對侯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那天正值元宵節前夕,還沒過完年,當天一早,她29歲的兒子陸浩平要以北醫三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的身份赴武漢支援。雖然自己心中也有擔憂,有不舍,但她說,“孩子大了,他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
從那以后,每天觀看新聞聯播了解疫情近況,成了侯民必做的事情。她每天還會時不時打開手機,翻看微信,等待著兒子的來信。刷朋友圈看到關於武漢的信息,她也會立即點進去,看能不能找到兒子的身影。
除了是一名醫護人員,陸浩平還是一位黨員,出征前,同為黨員的父親對他說了一句話,“國有殤,赴戰場,不思量”。他一直銘記在心。
現在,陸浩平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每天需要穿著隔離服連續工作6個小時。下班后,每次都會通過微信向家裡匯報平安。“我會做好防護”“我一切都好,你們放心”……一條條信息不僅使家人放心,更是堅定了全家一起戰勝疫情的決心。雖然在陸浩平發來的照片中,厚重的防護服下,隻能看到他的一雙眼睛,但能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逆行勇士的堅毅信念。
正如陸浩平出征當天在朋友圈中寫的:“心中既有對疫情嚴峻、病毒暴烈的擔憂,也有對親友家人的牽挂和感念,更多的則是親歷巨大歷史進程的激動和向往!”雖然有擔憂、牽挂和感念,但他依舊“請大家放心,會安全順利完成任務。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母親志願堅守后方
兒子在武漢治病救人,作為母親的侯民也沒閑著。近日,中央芭蕾舞團家屬院(南華東街甲二號院)的樓門長、黨員、志願者、統戰人士、僑眷等人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14人的院內管控隊伍,他們積極配合社區工作,和社區工作者並肩作戰,為社區工作人員“減壓”。而侯民就是這支隊伍裡的一位志願者,她和其他隊員輪班值守,一天五個人,每人負責兩個小時,積極配合社區做好院內人員出入登記、測溫、消殺等工作。
“經常看到社區工作者在戶外值守,覺得他們非常辛苦,我能做的不多,也想為疫情防控出份力。”侯民說。
對於侯民的做法,侯民的愛人也很支持,“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應當為疫情防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月5日至6日,侯民和其他院內志願者們自發組織起來,戴著口罩掃雪,雖然汗水把口罩和衣服都浸濕了,天上還不斷飄著雪花落到大家的衣服上、帽子裡,但大家並沒有喊一聲累、道一聲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防控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侯民和愛人都在默默支持著兒子,他們為兒子感到自豪。期待戰疫早日結束,英雄早日凱旋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