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3D打印首個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模型

2020年03月04日09:1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湖南3D打印首個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模型

  3D打印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模型

  3月2日,湖南省首個新冠病毒感染的肺部模型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制作完成。據了解,這個3D打印模型是根據醫院收治的一位重症患者的肺部情況,按1:1的比例打成。病灶部分用藍色來表示,可以清楚看到患者肺部的病情分布范圍。

  3月3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放射科主任何玉成對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和CT影像相比,3D打印出來的模型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出病情的分布范圍,並用於指導診斷治療。此外,這一模型也可用作教學科研,讓學生更加清楚患者的肺部情況。

  3D打印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模型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患者龍某是在2月5日發病,2月7日確診。2月11日,患者病情加重后轉到了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

  醫院放射科的何玉成副主任介紹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目前患者情況已經有了明顯好轉,肺部病灶一直在吸收,患者本人吃飯都已正常,呼吸困難的症狀已經消失。但因為患者的咽拭子檢測還是陽性,所以暫時還沒有達到出院標准。

  何玉成說,之所以考慮按照龍某的肺部來建模並打印出3D模型,是因為龍某入院時是重症患者,需要客觀數據來及時評估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首先輕症患者可能就不需要來進行建模打印,而重症患者病灶范圍較大,需要時刻關注。患者可能會出現症狀加重但是病灶縮小,或者是與此相反的情況,這些都需要客觀依據來觀察”。

  通過建模及時了解患者治療情況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制作3D打印模型首先要對患者進行CT掃描,獲取病人數據。其次,醫生需要建模,即根據CT數據建成立體的電子版模型。建模完成后,要將模型進行鏤空處理,處理之后可以用打印機來打印。打印完成后,醫生會再進行后續的處理,例如上色等。

  而在這個過程中,建模是一項核心工作。何玉成說:“建模是花費人力最多的一個環節,需要在計算機上將病灶體積計算出來。打印需要20多個小時,雖然時間長,但是都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何玉成介紹稱,截至目前,針對這一患者的肺部,他們已經進行了五次建模,每一次可以精確計算患者的病灶體積,並且能夠看出每一次的變化。但不是每次都會打印出來,沒有打印的話,他們會分享電子模型數據,了解病情的變化。

  “我們是整體治療,會看整體的變化趨勢,肺部有的地方可能會有稍許的發展,但病情如果是好轉,絕大部分是一起變好,有一些地方病灶會縮小得慢一些而已。”何玉成說,建模可以更好地看出患者恢復到什麼程度,有數據支撐,會幫助醫生更加客觀理性地為患者制訂診療方案。

  在3月3日當天,他們也在計算患者最新的數據。“今天(3日)早上拿到了最新數據,我們第一件事是計算病灶體積,交給我們主治醫生。第二個是可能會打印模型進行對比,看出病灶變化”。

  3D打印更加直觀也可用於科研

  何玉成說,和CT影像相比,打印出來的3D立體模型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病情分布范圍和病灶的累積程度。何玉成舉例說:“比如說削蘿卜,斜一點削蘿卜和正著削蘿卜的蘿卜片都不一樣,不能說斜著切的就大,正著的就小。我們CT有可能是橫著切或者豎著切,切的形狀不一樣。而3D模型就是整體的,直接就拿兩個蘿卜給你看,這樣就更直觀。”

  一般情況下,3D模型也可以長久保存。何玉成說,在疫情過后,這一模型可能還會放在醫院裡,用作后面的教學工作。“比如說有學生或者是研究生過來,要告訴他們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是什麼情況,也可以用這樣的教學模具,既可以看也可以觸摸。所以除了用於指導臨床診斷外,后面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學和科研”。

  據介紹,除了此次打印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模型外,3D打印技術平時也應用於為其他科室患者等提供服務。2016年,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了3D打印中心,目前醫療用3D打印機已經應用於骨科、口腔科、脊柱外科、神經外科等多個科室,為患者提供更加精細的服務。

  文/本報記者 郭琳琳 統籌/蔣朔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