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敢隨地吐痰?是時候改改陋習了

2020年03月04日15:20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摘下口罩隨地吐痰更缺德!

“嗬——呸!”眼見著身邊人摘下口罩,一口濃痰應聲而出,在疫情的背景下,這樣的場面平添了幾分危險性。在一些公共場所,因隨地吐痰而出現的痕跡猶如傷疤,嚴重影響城市環境與市民健康。

3月2日,本市發出“爭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議書”,其中“不隨地吐痰”被視為講衛生的“文明范兒”之一,也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口痰可以吐出數千萬病菌,肺結核、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疾病都可通過其進行傳播,這個陋習,真該改改了。

現狀

車站痰跡斑斑令人作嘔

青年路南口公交站旁,隻有一名乘車人在等待乘車。駛入站台的車輛中,乘客並不多。

站台上,一些未能完全風干的痰跡仍可被辨別出。更多的痕跡是密密麻麻的黑色斑點。

“這些都是隨地吐痰造成的,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樣的痕跡。”一名環衛工人騎著三輪車,對路面進行著清掃,讓他最為頭疼的,就是經常出現的隨地吐痰現象。

“有時候弄點土倒在痰上再掃,但是剛掃完沒多久,馬上就又有人吐了。”話音未落,一名行人戴著口罩,在經過公交站附近時咳嗽幾聲后摘下口罩,隨地吐痰后繼續前行。

距離此處不遠的朝陽路十裡堡附近,人行路旁同樣痰跡密密麻麻,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

同樣,在四惠公交樞紐站,多路公交車以此作為首末站,候車站台十分集中,隨地吐痰的現象在這裡也較為凸顯。站台上痰跡雖已風干,但是很多仍舊可以被辨認出。在605路站台旁,痰跡已經變成了黑色的斑塊,印在了灰色的地磚上。

“現在人少了,都戴著口罩還好。以前都不是痰跡,都是新吐出來的痰。”一名常在此乘車的市民表示,聽見有人咳嗽時,自己都會下意識地躲遠一點。“有事沒事就得吐一口,太惡心了。不僅影響別人的健康,還影響城市環境,你看這痰跡連成一片,清理不及時就成為一個很難清掉的黑印,看著就讓人厭惡。”

在東四環附近的一棟寫字樓外,垃圾桶旁寫著“吸煙區”,在其周圍同樣痰跡斑斑。在此工作的胡女士表示,工作日時不斷有人在此吸煙,吸煙中常伴有咳嗽、隨地吐痰的情況。“我們都不願意靠近這個地方,一是嗆人,二是惡心。”

陋習

垃圾桶擋不住隨地吐痰

在四惠公交樞紐站,每個站台周圍都設置有垃圾桶,垃圾桶上方未有遮蓋,方便乘客投放垃圾。

在甘露園小區站公交站台上,同樣設置著垃圾桶,但是仍未能阻攔隨地吐痰行為的出現。地面上遍布痰跡,在垃圾桶周圍尤顯嚴重。

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公交站台旁都設置了垃圾桶,然而垃圾桶赫然而立,卻擋不住有人隨地吐痰。

市民曹女士表示,摒棄隨地吐痰這類不文明行為,也是在倡導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空氣干燥的時候,隨地吐痰的陋習則讓人避之不及。而在疫情當下,更應該樹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多隨地吐痰的人不以為然,漸漸地成為一種陋習。”

記者在對朝陽路、朝陽北路、京通快速路輔路進行調查發現,多數路段中,一兩百米的距離間便會設置垃圾桶,距離較遠的也在三四百米便會出現垃圾桶。根據《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范GB 50337-2003》要求,商業街、步行街設置廢物箱的間隔為50米至100米;主干道、次干道和有輔路的快速路設置廢物箱的間隔為100米至200米﹔支路和有人行道的快速路間隔為200米至400米。

一名從事市政規劃的設計師表示,在城市市政規劃設計中,一直遵循此要求進行。在市政規劃中,更多的關注點在於垃圾桶設置的位置是否合理,但垃圾桶主要收集生活垃圾,很少有在垃圾桶上設置吐痰區域這樣的細化工作。“將來可以在規劃中補充這方面的內容,規劃文本也是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時的抓手,可以提醒相關部門做出這樣的工作。同時,更應該引導市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杜絕隨地吐痰的現象。”

危害

一口痰可吐出千萬病菌

隨地吐痰后出現的斑斑痰跡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同樣會對公共衛生產生影響。

北京市政協委員荊志成在2019年北京兩會中,將目光集中在隨地吐痰的現象上。他曾在調研中發現,在二環路以內的多個十字路口和游人較多的鬧市區,大概每隔四五秒鐘就有一人隨地吐痰。

荊志成表示,隨地吐痰嚴重影響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且從公共衛生角度看,隨地吐痰是肺部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隨地吐痰在許多地方都十分普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吳宜群曾在不同地區中遭遇了隨地吐痰的陋習。“很多漂亮的廣場上,隨地吐痰也十分嚴重。”

在吳宜群看來,隨地吐痰會帶來嚴重的衛生問題,很多飛沫傳染的呼吸系統疾病,通過痰液都可能進行傳播。“對於已經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來說,隨地吐痰的害處更大。這些患者的痰中含大量的細菌、病毒、肺支原體、真菌等。肺結核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如果是肺結核的病人隨地吐痰,結核杆菌會因此出現在空氣中,即使痰干了病菌也會殘留較長時間,同樣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對他人健康會造成威脅。同時像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疾病,也可能因為隨地吐痰而進行傳播。在研究中顯示,吐出的一口痰中可能會含有幾千萬個病菌。”

一種行為時常與隨地吐痰相伴出現——一些隨地吐痰者在吐痰后會用腳踩一下,認為此種做法可以防止細菌傳播。

“這種做法更加不對。”吳宜群表示,踩抹痰跡不會掩蓋住隨地吐痰的不文明行為。反而會增加細菌、病毒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也會因此加快傳播速度和范圍。市民可隨身攜帶紙巾,將痰吐到紙巾中再將其丟入垃圾桶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麼做不僅是對環境做了貢獻,更是對大家的健康負責任。”

應對

罰款與“小手拉大手”並舉

毋庸置疑,隨地吐痰已經成為城市頑疾。

在2002年10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正式實施。其中隨地吐痰罰50元。

去年11月,《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規定: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便溺,亂扔垃圾等行為最高可處500元罰款。

荊志成建議,應把隨地吐痰的問題重視起來,從娃娃抓起,重視在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宣傳和教育,爭取幾年以后北京市中小學生做到“零吐痰”。注意把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北京市大學生禁止隨地吐痰的公共衛生宣傳落實到位,做到北京地區的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對隨地吐痰行為的“零容忍”同時,在公共場合宣傳,就像北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一樣採取更明確的措施,針對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建議採取一定的處罰措施。

在吳宜群眼中,禁止隨地吐痰不僅維護了美麗首都形象,同時也維護了居民的健康。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提高對學生的宣傳教育,對隨地吐痰高發、集中區域進行重點管理,在有法律法規作為前提下,增加處罰力度,加強監管力度。同時,應該對隨地大小便、亂扔垃圾、咳嗽噴嚏不掩飾等不文明現象進行監督。“公共場所禁煙在北京實施后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隨地吐痰的行為進行制止,甚至是隨手拍進行曝光,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隨地吐痰的危害。”

本報記者 趙喜斌

耿爭 制圖

歷年隨地吐痰“禁令”

■1985年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禁止隨地吐痰的規定》,該規定中明確了本市市區和郊區城鎮各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商場、飯店等一切公共場所,一律禁止隨地吐痰。

■1999年

北京市再次頒布《北京市禁止隨地吐痰隨地丟棄廢棄物管理規定》,規定中提出,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應罰款50元。

■2019年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了《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條例草案規定: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便溺,亂扔垃圾等行為,最高可處500元罰款。該條例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公布實施。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