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病人37小時成功脫離人工肺

2020年03月03日08:31  來源:北青報
 
原標題:肺移植病人37小時成功脫離人工肺

  2月29日,我國肺移植專家、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教授團隊,在無錫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新冠肺炎轉陰患者雙肺移植手術。患者男性,59歲,確診為COVID-19危重型,經氣管插管呼吸機應用+ECMO維持和藥物治療后,連續核酸檢測呈陰性,但雙肺已嚴重病變受損且不可逆轉。3月2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該病人術后37小時已經成功脫離ECMO(俗稱“人工肺”,是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

  高鐵站為肺源轉運開綠色通道

  為保証肺源火速運至醫院,無錫東站為器官轉運醫護人員開辟了綠色通道。2月29日17時,無錫東站站長周武杰接到陳靜瑜的緊急求援,來自河南省的一個用於給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器官移植的肺源正在由醫護人員乘坐高鐵護送到無錫東站,急需通過車站綠色通道火速轉運至醫院。陳靜瑜強調,這次給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肺移植屬世界首例。

  對於器官移植來說,時間就是生命,給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肺移植就更顯特殊,但疫情當前,各項防控措施仍需嚴格執行。周站長第一時間開辟出站綠色通道,安排工作人員沿途引導,並積極協調聯系地方衛生防疫和公安部門,組成疫情防控特別小分隊提前在站台待命。

  18點20分,G1821列車准時停靠在無錫東站,由車站人員帶隊引導,地方衛生防疫人員和公安人員分別對器官護送醫療人員進行了“邊走邊測溫”和“邊走邊查行程軌跡”,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出站時間,使原本要30分鐘左右的出站流程在3分鐘內就完成了。最終,移植器官順利通過綠色通道轉運至地方車輛送往醫院。

  術后37小時成功脫離人工肺

  當晚,手術在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負壓手術室進行。陳靜瑜說,這是一場心理和體力的考驗。團隊穿三四層隔離防護裝置,戴3層手套,歷時6個多小時,順利完成雙肺移植手術。患者於23點35分安返病房。術后,該患者清醒,雙肺氧合功能良好,生命體征平穩。下一步還將開展移植后抗排異、抗感染等后續治療。

  陳靜瑜介紹,這位患者切除下來的病肺被送到了江蘇省疾控中心P3實驗室做解剖和基礎研究。因為是直接從患者身上取下來的病肺,相比尸體解剖標本,這個標本研究價值更大。

  北青報記者得到最新消息是,手術結束后,經過預防移植肺再灌注損傷等綜合處理,病人術后37小時已經成功脫離ECMO,檢查顯示移植雙肺氧合功能良好,生命體征平穩。

  對話

  病人康復之路還很漫長

  北青報:病人現在狀態怎樣?

  陳靜瑜:病人術后37小時已經成功脫離ECMO,享受自由呼吸。目前病人完全清醒,后期我們團隊將為其做康復鍛煉。因為長時間的呼吸支持,病人全身肌力很差,呼吸肌力也很弱,康復之路還很漫長。

  北青報:給這個患者做肺移植是怎麼考慮的?

  陳靜瑜:新冠肺炎病例接受肺移植必須具備三個醫學前提條件:一是病人經呼吸機+ ECMO維持,雙肺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核酸檢測連續多次呈陰性﹔三是其他臟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狀況能夠承受肺移植手術。這個病人經氣管插管呼吸機應用+ECMO維持和藥物治療后,連續核酸檢測呈陰性,但雙肺已嚴重病變受損且不可逆轉。2月24日,經過省級專家討論,有肺移植手術指征。2月28日病人因為右側病肺內持續出血,出血量估計有2500ml,出血性休克已在瀕死狀況。29日幸運等到外省腦死亡病人愛心捐獻肺源。

  北青報:這個病人是怎麼排到肺源的?

  陳靜瑜:目前可能除了武漢器官捐獻和移植停了,全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還是在有序開展的。肺源是通過國家器官分配系統分配的。裝上ECMO的病人排位靠前,能夠優先排到肺源。實際上,全國每年完成六七千例器官捐獻,每年使用的肺源隻有5%到6%,其余的都浪費了。

  北青報:肺移植手術的費用是不是很昂貴,普通人能否承擔得起?

  陳靜瑜:在江蘇省肺移植手術費用是在醫保范圍內的。這次新型肺炎治療指南裡沒有肺移植,但是有ECMO。實際上ECMO的治療費用也是很貴的。病人一直用ECMO維持,費用會比腎移植更高。就像長期血透和腎移植,腎移植的費用低於長期血透的費用,腎移植的社會價值更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更高。肺移植和ECMO也是同樣的道理。

  北青報:這例手術成功的意義是什麼?

  陳靜瑜:這例手術成功將為新冠肺炎病人治療提供經驗,尤其是怎麼樣選擇受者進行肺移植,提高新冠肺炎的治愈率,達到長期康復的目的。我們團隊會在術后管理上及時總結經驗,為全國同行作參考,讓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能夠受益。

  本組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統籌/蔣朔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