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擬制定醫院安全秩序保障條例 代表:高風險科室配心理醫生

2020年01月15日09:33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代表建議高風險科室增配心理醫生

  市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劉均娥

  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宋慰祖

  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回民醫院副院長穆靜

  市人大代表、北京婦產醫院主任醫師孟凡

  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熊輝

  市人大代表、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病性病科主任醫師張曉艷

  昨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作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擬制定醫院安全秩序保障條例。

  如何促進良性醫患關系、提高醫療環境安全也受到代表、委員的關注,多位人大代表提交維護醫療安全秩序議案,提出建立有效應急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包括分級管理醫療糾紛與投訴、落實“警醫聯動”機制等。

  新京報訊 正在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如何促進良性醫患關系、提高醫療環境安全受到關注,有議案提出,建立“警醫聯動”、失信聯網等機制﹔有代表希望條例與國際接軌,將醫院暴力定性為刑事案件﹔增配心理醫生,及時疏導干預特殊群體﹔加強分級診療,讓患者在適宜的醫療機構獲得滿意服務等。

  昨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作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提出,回應民眾關心關注,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制定醫院安全秩序保障條例。

  記者注意到,在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明確制定醫院安全秩序保障條例之前,在1月12日人代會開幕當天提交代表書面審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草案中,就增加了“推動醫護人員保護立法,改善醫患溝通機制,切實維護廣大醫務工作者人身安全和健康醫療秩序。”

  北京市人大代表許昕等通過專題調研,向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維護醫療安全秩序,建立有效應急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的議案》。

  該議案認為,患病機體與疾病發展具有復雜性、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醫療救治及檢測技術卻相對有限。

  議案提出,當個別患者及其家屬因故出現侮辱謾罵、威脅恐嚇、傷害醫務人員等過激行為時,應予以干預控制﹔干預無效時,醫療機構應啟動有效的應急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維護所有患者的就醫環境,保障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與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議案提出,建立有效應急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具體包括分級管理醫療糾紛與投訴、落實“警醫聯動”機制、強化醫患管理部門的職責,改善醫患溝通機制等。

  “警醫聯動”機制要求,醫療機構安保人員培訓上崗,加強對急診科、婦兒科、腫瘤科、手術等重點科室巡視,保証醫務人員呼叫報警時,快速及時到位處置。

  建議

  醫生應加強與患者溝通能力

  市政協委員、同仁堂教育學院原院長雍莉建議,通過立法提高傷醫犯罪成本的同時,還要強調醫生的人文關懷,不能只是見病不見人,和患者有良好的溝通,換位思考為患者著想,患者也要信任醫生,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我們共同面臨的是疾病,而不是彼此,要共同解決問題”。

  市人大代表、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病性病科主任醫師張曉艷認為,醫患之間本質上是互相信任、互相磨合、互相理解的關系。醫生在與患者的互動過程中,應該努力站在患者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感受,並給予回應。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回民醫院副院長穆靜還建議,年輕醫生應重視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醫生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工作,不光需要高超的醫術,也要擅長與患者建立聯系、暢通溝通渠道。”她說,患者入院后,醫生要了解的除了患者病情,還應包括患者需求、家庭情況、可能存在的潛在矛盾、家屬性格等。急診之所以惡性事件高發,正因為醫患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了解、建立信任。

  在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委員看來,醫生和患者的互相信任是改善醫患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環,雙方應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

  穆靜還提出,大醫院醫生在高壓的工作強度下,有時難以兼顧其他,應建立一支第三方隊伍,起到類似“人民調解員”的作用。

  高風險科室應加裝一鍵報警設備

  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熊輝認為,醫患之外的力量在診療過程中介入,能發揮緩沖作用,減少醫患之間產生沖突的可能性。他建議在高風險科室配備心理醫生(心理工作者)、志願者,對特殊群體進行疏導干預,幫助其科學對待治療,建立合理的醫療預期。

  此外,醫院可完善安保系統的升級改造。設置安檢系統、配備專職警察和高素質的安保人員,並配置系列安保器械。高風險科室加裝攝像監控、一鍵報警設備。增加安保人員的數量、定期巡視。對於急診室裡情緒激動或處於非理性狀態的人,安保人員應採取陪護就醫等措施,防范危險的發生。

  醫療機構還應制定應對暴力行為的標准操作程序(SOP),並定期進行模擬訓練,讓醫護人員清楚如何應對意外。當發生沖突時,醫師要主動告知患者維權的途徑,避免沖突升級。

  醫院暴力行為應定性刑事案件

  市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劉均娥對“醫院安全秩序保障條例”很期待,她希望條例能夠與國際接軌,將此類行為認定為刑事案件,而非民事糾紛。

  “國際上對這樣的事件有一個專門名詞,叫醫院暴力,定性是刑事案件,不是我們認為的民事糾紛”,她介紹,國際上認定的“醫院暴力”包括身體暴力、心理暴力、語言暴力和性暴力四類,一旦發生上述四類傷醫傷護的情形,包括威脅、辱罵及肢體傷害等,都按照醫院暴力來處理。

  劉均娥表示,醫院暴力的本質是損害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刑事犯罪行為,是擾亂醫療秩序、損害醫患雙方權益的犯罪行為。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無論是醫療衛生界還是司法行政系統對醫院暴力的本質缺乏正確的定位,大多把醫院暴力定性為醫患糾紛,從而在立法、執法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導向,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普遍現象。

  市人大代表、北京護憲律師事務所主任衛愛民認為,在立法空白期,應在醫療場所的暴力事件中加強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執法,執法必嚴,維護醫療秩序。

  加強科普合理引導患者預期

  “有人把醫生當成救命的,其實醫生只是治病的。過高的期望,就會產生極大的失望。”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宋慰祖認為,對醫生過高的期待,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新中國剛建立時,中國人的預期壽命30多歲,如今北京的人均壽命約80歲,這些進步來自醫學衛生條件的進步,但醫學還是不能包治百病。同時,中國目前的醫療資源仍不足。他認為,應該加強醫學知識科普,讓人們更真實地了解醫學和醫療現狀,這會令醫患關系更加和諧。

  在患者教育方面,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回民醫院副院長穆靜認為,應將生命教育和健康管理的內容納入課堂,從小開始培養人們正確的觀念,指導大家科學看待疾病、醫學和死亡。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豐盛中醫骨傷專科醫院院長齊越峰建議,應進一步健全法制並讓法制觀念得到普及,讓公眾特別是有“醫鬧”行為的人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要付出代價﹔醫生也嚴格遵守行業自律,遵守醫德,為患者著想。

  市人大代表、北京婦產醫院主任醫師孟凡認為,病人可能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醫生不見得有時間去回答,因為現實中大部分醫生都在醫院治療,健康科普其實是短缺的。基層的醫療工作者應該擔負起健康科普的任務,“比如家庭醫生,隻有醫療知識普及出去,病人對疾病有一些了解,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生”。

  實施分級診療服務不同患者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回民醫院副院長穆靜認為,促進和諧的醫患關系,醫院、患者、政府部門、第三方的努力都不可或缺。不同級別的醫院各有長短板,應該通過分級診療,讓患者在適宜的醫療機構獲得滿意的服務﹔在醫院建立社會工作者服務平台,參與心理疏導、矛盾化解等工作﹔此外,應將死亡教育納入課堂,從小培養正確的生命觀和健康觀。

  穆靜認為,大醫院能夠解決疑難重症,但床位緊張,有時高齡、慢病纏身的老年患者不能很快入院,這部分人群,需要既有綜合管理能力、又有足夠床位的醫療機構承接。比起在大醫院急診積壓,二級醫院、區屬三級醫院是更好的選擇。

  “惡性事件的發生令人扼腕,但個案不能代表整體,大部分情況是可控的。”穆靜說,當患者入院需求得到滿足、醫患之間有足夠多時間進行溝通交流,良性的醫患關系是易於建立的。重點在於如何推進分級診療,一方面,患者應當有渠道獲知更多信息,知道應該去什麼樣的醫療機構就醫,而不是一股腦涌入大醫院﹔另一方面,不同級別之間的醫院應有暢通的轉診機制,讓患者避免無處可去、不知去哪裡的窘境。

  不過,二級、區屬三級醫院並不是最終出口,老年患者出院后,還需要得到良好的家庭照護,實現醫養結合。2017年北京醫改啟動后,基層醫療有所發展,但獎勵力度仍然不夠。

  市人大代表、北京婦產醫院主任醫師孟凡也認為,應該加快推進三級診療,推廣家庭醫生。

  觀點VS

  有無必要增安檢設施

  支持 給醫生安全感

  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熊輝認為,醫院應設置安檢系統、配備專職警察和高素質的安保人員,並配置系列安保器械。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委員認為,醫院和地鐵一樣都是公共場所,有必要設置安檢等措施﹔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劉均娥代表認為,在立法空白期以及立法后的過渡期,有條件的醫院安裝安檢設備能夠一定程度上給予醫生安全感。

  反對 割裂醫患信任

  有委員認為,對安檢等措施應持謹慎態度。在市政協委員、同仁堂教育學院原院長雍莉看來,安檢是“雙刃劍”,或將割裂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她建議建立醫警聯動機制,比如在醫院設置“一鍵報警”等設施,公安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A12-A13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戴軒 李玉坤 吳為 許雯 姜慧梓

  A12-A1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侯少卿 王貴彬 王飛 王嘉寧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