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委書記於軍:推進5G規模化部署 建設5G+8K產業園

2020年01月14日16:57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推進5G規模化部署 建設5G+8K產業園

  昨日,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表示,將促進中關村科學城與全區發展深度融合。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科技創新是海澱區金名片。2019年,海澱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以上,總量突破7000億元,經濟總量和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繼續保持各區首位。

  昨日,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澱區委書記於軍,他表示,中關村科學城的原始創新能力即將迎來集中突破期。

  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破

  新京報:原始創新一直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短板,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於軍: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關村科學城原始創新能力還處於一個努力爬坡的階段。但是,隨著近幾年國家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推進力度不斷加大,應該說,目前原始創新能力和一些核心技術,都達到一個即將突破的階段。不過,路還是很艱難,尤其跟國際先進水平對標,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培育大產業方面需要持續努力。

  新京報:在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今年有何計劃?

  於軍:2020年,我們將緊盯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和團隊,緊盯高校院所優勢學科,服務好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平台和載體,推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顛覆性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研究儲備和新技術突破。其次,強化人才、研發、產業、市場、資本等全要素協同,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前沿融合。

  新京報:根據海澱分區規劃,今年中關村科學城南區和北區發展建設將有哪些措施?

  於軍:今年,中關村科學城南區將聚焦“騰籠換鳥、提質增效”,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精致城市﹔科學城北區作為海澱發展縱深和戰略腹地,將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補齊居住、教育、交通等配套服務短板。我們將嚴格落實分區規劃,聚焦“突出、突破、融合”,即突出高質量發展和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在先行先試改革和重點區域建設發展上實現大突破,促進中關村科學城與全區發展深度融合,著力從“園區運動”走向高品質城市發展,構建新型城市形態。

  升級多元主體融合共生的“創新雨林”

  新京報:海澱將構建什麼樣的高精尖產業體系?

  於軍: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高精尖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爭取在新型開源基礎指令集架構、物聯網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創新布局上取得新突破,同步部署智能傳感器、數字化設計和虛擬仿真技術、基因重組、靶向治療等關鍵底層技術創新。其次,持續培育大信息產業的爆發點和衍生效應,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在算法、算力、芯片性能上的提升和應用落地場景的開拓。另外,緊抓5G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推進5G網絡規模化部署,建設5G+8K產業園。

  新京報:海澱為什麼提出要升級多元主體融合共生的“創新雨林”?

  於軍:中關村科學城有眾多創新主體,新的一年,我們將啟動“十四五”中關村科學城相關重點專項規劃研究,進一步理順中關村科學城運行體制機制,出台新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政策。另外,我們將完善“創新合伙人機制”,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引育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和行業壁壘的國際頂尖人才,以及多元化的優秀青年人才。

  高起點規劃建設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

  新京報:海澱將如何推進跨區域、全球聯動創新?

  於軍:我們將加強與副中心以及其他兩城一區等區域的產業合作,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布局。“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全面提升創新國際化水平。同時,拓展國際創新合作渠道,搭建國際化資源整合平台,加速集聚國際化創新要素。支持企業通過聯合境外企業、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或以共建海外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形式,開展國際合作研發,促進研發創新國際化。另外,我們將高起點規劃建設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打造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地標。

  今年海澱將推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研究儲備和新技術突破,緊抓5G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引育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和行業壁壘頂尖優秀人才,升級多元主體融合共生的“創新雨林”。——於軍

  新京報記者 鄧琦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