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力建設美好家園:西城探索首都核心區基層治理模式

2020年01月13日08:0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同心同力建設美好家園

  沈家本故居騰退修繕后成為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

  廣內街道老牆根社區服務站變身“公共客廳”

  廣陽谷城市森林

  西海濕地公園健康步道

  德勝街道全域自治停車

  牛街街道輸入胡同百姓生活服務中心

  展覽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活力賽場”

  金科新區核心區

  從接訴即辦到主動治理、到基層一線去解決問題、大膽創新“向前一步”解難題、圍繞民生“七有”“五性”服務好群眾,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首都核心區,西城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從群眾的迫切需求和基層的突出問題出發,以“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為抓手,大抓基層,為街道鬆綁賦權等系列改制措施,積極探索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從接訴即辦到主動治理

  圍繞民生“七有”“五性”服務好群眾

  在“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的撬動下,基層治理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轉變。作為基層治理單元的街道,正在重新回歸服務群眾的本色。

  對於廣外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的黃萬武來說,走街串戶已經成為日常。廣外地區老舊小區密集、基礎設施相對不足,物業力量薄弱的小區有190多個。居民對身邊的老樓加裝電梯、外牆保溫、上下水改造、停車難等小區物業管理問題,訴求反映頻率相當高,往往一天就有二三十次。“不能等居民打12345了再上門去解決。”黃萬武帶著環境整治小分隊隊員,每天奔走在廣外的大街小巷、老舊小區、樓房院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真正要讓居民滿意,還得從整體提升老舊小區面貌入手。針對失管小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黃萬武牽頭成立了街道應急服務隊,居民家裡的水電氣熱問題,或者是社區突發的排險問題,一個電話,黃萬武帶著應急隊伍就立即趕到,為不少失管小區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在黃萬武等街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曾經停車混亂、缺樹少綠的老舊小區,通過拆除違建、綠化提升、路面硬化、施劃停車位等措施,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2019年街道社區落實“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帶來的新氣象。從最開始“聞風而動、有一辦一”到后來“解決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類問題”,“接訴即辦”工作機制也在基層的實踐中不斷演進。如今,西城區各街道社區已向“未訴先辦,主動治理”的方向邁進。各街道主動治理,舉一反三,大大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把全心全意服務群眾落到了實處。

  到基層一線去解決問題

  廣內街道老牆根社區服務站,去年進行了一次“場景革命”。升級改造前,服務站就是個辦公場所,當中擺放著一溜辦事櫃台。經過精心的設計改造,現在變成了一處溫馨的開敞式空間。裡面既有閱讀區,又有休閑區,還有展示社區多姿多彩活動的照片牆、提供紅色服務的黨群服務站等。沒有了辦事大廳的行政化氣息,倒更像是社區的公共會客廳。

  不僅僅是場景變了,工作人員也少了。原先坐在辦事櫃台后面的7名社工減少到了4名,其中有3名負責前台接待,另外1名負責后台服務。不過最讓居民們開心的是,轉型升級后的服務站可以提供的服務事項增加到了149個,除了過去的政務服務,現在物業服務、公益服務、黨群服務也都加了進來。居民有事兒找服務站,得到應答的速度比打12345還快。

  同樣是圍繞社區服務站做文章,天橋街道深化“多居一站”的社區管理體制,將地域相鄰的留學路、香廠路、永安路三個社區服務站進行合理規劃整合,成立了天橋街道永安服務站,標志著天橋街道成為全市首家實現“多居一站”全覆蓋的街道。

  在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的推動下,西城區委辦局工作重心下沉、人員力量下沉,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到群眾身邊解決問題,已成為政之所向。

  大膽創新“向前一步”解難題

  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離不開大膽的創新和探索。去年以來,西城區為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區,停車是個普遍的難題。2019年,德勝街道在全市率先探索“全域自治停車”,破解困擾居民已久的停車難題。統籌街道范圍內的路側停車空間,實行付費停車的自治管理模式。眼下,已在6個社區施劃了640多個街道自治停車位,提供共享車位2250個。大膽的創新為德勝街道緩解居民停車難,帶來了充滿希望的現實路徑。

  在市民訴求日益多元、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問題日益繁雜的今天,街道作為基本的治理和服務單元,其效能能否被激發,直接關系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速度快慢和質量高低。而效能的激發和最大化,離不開應時而變的改革創新措施。

  不僅有機制創新,還有手段創新。運用大數據提升民生服務精准度,就是其中之一。西長安街街道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思維開展社會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強居民幸福感。近日,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評選活動結果公布,西長安街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數字紅牆”,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獲得優秀案例。展覽路街道通過“西城家園”APP綜合治理平台,“社區公告”“身邊事”“議事廳”“辦事指南”“社區服務”等板塊構建起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網上居委會”,居民有意見建議隨時提,重大事項征求居民意見擴大了覆蓋面,居民間的交流互動也變得頻繁起來。

  引導多方聚力共治,由西城區打造的“西城家園”APP通過提供家園服務、信息服務、評價服務、公益服務等,實現了資源全匯集、渠道全暢通、力量全協同、家園全參與。目前“西城家園”線上平台已覆蓋全區259個社區,實名注冊居民21萬人,在線亮身份黨員6.7萬人。

  圍繞民生“七有”“五性”服務好群眾

  加大基層治理力度,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營造更好的城市居住和發展環境。2019年以來,西城區圍繞民生“七有”“五性”,落實“民生工作民意立項”機制,開展了一批惠民工程,把溫暖送到居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教育醫療方面,目前西城區已組建教育集團17個,重組學校31所,推行學區制,改革招生入學辦法,優質教育資源配置更趨均衡合理。

  持續深化醫改工作,西城區共有332家醫療機構參與醫耗聯動綜合改革,醫用耗材全部實現零加成,醫藥費用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復興醫院與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緊密型醫聯體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北京市回民醫院、牛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緊密型醫聯體,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納入國家級緊密型醫聯體建設試點,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逐年提高,醫患關系進一步和諧、融洽。

  去年年初,西便門社區衛生服務站搬到了新址,民辦公助的廣內德馨養老照料中心就在社區衛生站的樓上。這麼密切的“醫養結合”,讓住在養老照料中心的124名老人倍感踏實。衛生服務站以家庭醫生的形式,為照料中心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衛生站裡,4名醫生、3名護士、1名藥師的專業隊伍配置,也讓社區衛生站周邊居家養老的老人們,對家門口的便民醫療交口稱贊。

  目前,西城區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6家,機構內養老床位4857張,正式運營38家,正式運營的養老均採取與周邊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內設醫務室、引入周邊醫療機構等三種模式開展了“醫養結合”工作。

  在金融街街道,升級改造后的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全新亮相。蔬菜、水果、生鮮、肉食、主食廚房等一應俱全,既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又有效利用了騰退后的閑置空間,服務范圍涵蓋周邊的羊肉胡同、磚塔胡同、丁章胡同、民康胡同等周邊地區3000多戶居民,柴米油鹽的便利不僅溫暖了大家的胃,更溫暖了周邊居民的心。

  截至目前,全區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社區覆蓋率達100%,共建成各類便民商業網點3500余個、百姓生活服務中心50個,居民消費的便利性與服務品質不斷提升。

  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於致力發展“白菜心”產業、高科技企業眾多的西城區來說,服務駐區企業是基層治理的另一大課題。圍繞企業辦事過程中的痛點、難點,西城區從政策、服務等多角度著眼,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切實為企業除憂解難,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e窗通”再升級,全程實現電子化申報,電子簽字,網上上傳資料,辦完之后,還可以選擇把公章、執照免費郵寄到家,實現了減環節、優流程、審批服務零見面或一次辦好。除此之外,西城區在全市率先設立了第一個企業注銷受理專區,不僅企業注銷辦理時間縮短了,新設企業辦理時間也全面壓縮,三天辦結,一天領照,已經成為了標配。 “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去年正式落戶西城。該示范區主要涵蓋中關村西城園10平方公裡政策區范圍,包括北展、德勝和廣安三大街區,核心區包括北展地區約30萬平方米空間,重點布局監管科技、金融科技、風險管理、金融安全和支撐金融科技的創新型專業服務,德勝和廣安地區將主要承接金融科技的創新業態和創新平台,為核心區建設提供空間和產業結構支撐。目前,“金科新區”吸引了超過45家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入駐,注冊資本金超過700億元。初步發展成為國內具有綜合領先優勢的金融科技創新區域,正在空間布局、產業聚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統籌規劃,整合金融科技發展與金融業發展,為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營造適應的生態環境。 2019年,是西城區廣大黨員干部披肝瀝膽、同心協力、無私奉獻、真情付出的一年,也是廣大居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一年。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在改革探索中進一步完善,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難題得到有效破解。

  西城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