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進課堂進社區 人大代表熱議垃圾分類

2020年01月13日08:3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如何“入於心見於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將進課堂、進社區、進農村,促進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同時,今年還要加快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運房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焚燒廠。深化建筑垃圾規范管理,持續打擊違規運輸消納行為,有效提升建筑垃圾再利用水平。

截至目前,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率達到60%。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在全市90%的街鄉鎮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

如何引導市民積極參與,讓垃圾分類“入於心見於行”?這兩天,“垃圾分類”是代表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大家各抒己見,紛紛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代表這麼說

杜娟代表:垃圾分類宣傳個性化才更有針對性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垃圾分類宣傳教育要進課堂、進社區。但現在,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手段似乎還不夠豐富多樣。市人大代表、東城區政協副主席杜娟表示,一些小區會選擇某一天,在樓下的空場拉起橫幅,現場宣講垃圾分類知識,發放宣傳材料,順帶再發點垃圾袋等小禮品。“不過,這樣的宣傳其實有一定的局限性,來來回回參加活動的,老是小區中的一些老年人和積極分子,年輕人並不多。”

顯然,垃圾分類宣傳要更有針對性才行。杜娟提出,針對上班族,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入戶宣傳,除了發放宣傳手冊外,還可以同時贈送分類垃圾桶、垃圾袋等小禮品,使得垃圾分類從過去大面積的粗放式宣傳漸漸向個性化宣傳轉變。對於孩子而言,垃圾分類宣傳可以採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讓垃圾分類進校園、進課堂﹔對於成年人來說,垃圾分類則可以和各種活動相結合,比如黨員回社區報到、周末大掃除這些活動開始之前,都可以先進行垃圾分類宣講。

截至目前,東城區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全覆蓋。全覆蓋之后有何效果?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東城的生活垃圾減量了16%。杜娟表示,東城正在建設大件廢棄物預處理體系。過去一輛大貨車,裝5個床墊就滿了。但有了大件廢棄物處理設施,一個床墊拆分成彈簧、海綿填料和布藝等不同的部分后,全部可以分類投入處理設施,粉碎成能分門別類裝進編織袋的小碎塊。有了這種“神器”,一輛大貨車,現在能拉走10個分類粉碎后的床墊,效率提高了一倍。“像這樣的大件廢棄物處理站,整個東城現在正在建設,預計將一共建起3處。”大件廢棄物處理站是垃圾分類和減量的好幫手,值得在更多地區推廣鋪開。

按照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個人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且屢教不改,將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不過,自願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則可以不予行政處罰。對於到底參加哪類社區服務活動可以免於受罰,杜娟提出,不守規定,建議去當一天垃圾分類指導員,“讓不守規矩的人去體驗一天垃圾分類指導員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既是教育,也是一種培訓,這是一種最好的學習。”

段淑珍代表:加強過程管理防止“走過場”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后,市人大代表、海澱區建筑行業協會原會長段淑珍就開始高度關注垃圾分類問題,她也經常走進社區和單位,專門調研生活垃圾分類。這次上會,段淑珍代表帶來了關於全面依法實施垃圾管理,提升北京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建議。

段淑珍認為,政府可以以垃圾分類為契機,提升北京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管理水平。她建議,政府應創新管理機制和方法,加強監管,強化考核,獎罰分明。“我來自海澱,建議充分利用海澱區的科技優勢,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採用先進的監控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強過程管理、質量監控,嚴防‘走過場’。”

在調研中,段淑珍發現海澱區部分社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箱、創新積分兌換等方式可以推廣。如海澱區清華園街道的荷清苑社區就引進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平台“益起分”,並已與清華園街道部分商超、便利店開展合作,“報紙1公斤16分、易拉罐1個1分……在精准投放的同時,可回收物通過智能秤稱重后可直接計算出可兌換的積分在超市消費,受到居民的歡迎。”

衛愛民代表:終端帶動前端做好垃圾分類

市人大代表衛愛民認為,垃圾分類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垃圾終端處理的問題,沒有垃圾終端分類處理,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分類。過去,我們在收了玻璃、陶瓷、大件物品后,還有一些數量少但危害大的垃圾,我們的終端設施設備難以有效滿足垃圾分類處理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出發,衛愛民代表提出,垃圾分類的終端決定了前端,解決好終端設備的處理能力對完善整個垃圾分類處理體系至關重要。要正確認識現有終端處理設施設備和垃圾分類之間的關系,對沒有經濟價值、沒有人收購的、數量不大但危害巨大的垃圾,加強其終端處理設施設備的建設,應當建立對電池、玻璃、塑料、廢機油等特殊種類的梳理,以種類為目標盡快建設垃圾處理終端設施設備。

另外,針對垃圾收運的中間環節,衛愛民代表提出,應當變垃圾周轉為直接收運的管理辦法,例如,周一收集玻璃,周二收集塑料制品,周三、周四收集其它垃圾,每周7天時間解決不同垃圾分類收運的中間環節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調動大家分類收集的積極性,衛愛民用一句老話概括就是“現兌現”,通過實物獎勵鼓勵市民進行分類,例如每周固定時間收運塑料制品,那麼市民提交固定量的垃圾就能獲得相應的獎品,提升市民的積極性。

針對垃圾生產的源頭,衛愛民代表建議,全市各行政部門應制定本部門管轄范圍內的垃圾減量規范,由市政府進行統籌安排,進而形成北京市級的垃圾減量規范。比如市商務委要制定北京市商品包裝技術規范,從源頭上解決過度包裝的問題。對於大件物品的包裝,還要規定企業責任,誰造成垃圾誰進行處理、誰進行回收,必要時要征收垃圾回收的處理費用,倒逼企業落實垃圾減量。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