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北京發布實施方案

2023年01月08日08:47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池夢蕊)作為首都“大氧吧”“大花園”,生態涵養區是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承載區,守護好綠水青山則是生態涵養區的頭等大事。近日,北京市正式發布《關於新時代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包括7個方面、28項內容,提出到2027年,生態涵養區生態產品總值全市領先,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穩定向好,特色化、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力持續增強,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並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房山區青龍湖鎮。 人民網 池夢蕊攝

《實施方案》提出,要將生態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堅守使命、保持定力、接續擔當,穩步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水平,鞏固擴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提出嚴格管控生態空間、持續夯實生態本底、不斷提升生態品質、著力增強生態共享、系統推進科學治理、全面推進協同治理、切實保障生態安全等7項任務,強調了持續完善護林防火、“爬野山”治理等機制做法,安排了尾礦庫摸底治理等一批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任務,提出了構建特色鮮明的郊野公園、體育公園等游憩體系,在擴容量、提質量的同時,突出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科技與生態融合,以及切實保障生態資源安全。各區也將結合資源稟賦開展相關工作,如門頭溝區將實施以“迎豹回家”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密雲區將實施密雲水庫周邊國土綠化試點示范等生態建設項目。

同時,著力突出生態產品總值(GEP)對生態涵養區高質量發展引導作用。更多依據GEP對生態涵養區進行評價,更多依據生態涵養區生態貢獻分配補償資金,引導生態涵養區更好地落實功能定位。在北京市統計部門2006年起探索建立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監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夯實GEP工作基礎、建立GEP核算體系、推動GEP核算結果應用、拓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路徑等4項任務,重點安排了加快建立完善生態產品總值(GEP)統計制度,探索將核算結果與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分配和績效考核聯動挂鉤,先在生態涵養區和結對平原區之間試點探索利用結對資金實施GEP和GDP交換補償機制,進而探索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區之間開展交換補償等任務。延慶區、門頭溝區、密雲區已開展了相關案例探索,下一步,延慶區將深化GEP核算與結果應用,加快推出“兩山”轉化推動鄉村振興成功試點﹔門頭溝區將繼續推動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及應用理論研究與案例探索,籌建“兩山”學院。

《實施方案》提出,要培育壯大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內生動力。統籌保護與發展,兼顧強區和富民,講好山區特色故事,支持發展符合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的產業。提出強化重點功能區引領、推動產業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深化結對協作、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等4項任務,強調重點功能區引領作用,推動結對協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引資向引智轉變,發揮市場主體等重要作用。對種業等戰略產業做優、各區主導產業做強、冰雪和特色旅游等特色產業做大提出了要求。如平谷區將繼續堅定不移建設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打造“現代食品營養谷”﹔懷柔區將推動懷柔科學城實現新突破,開展一批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研究,產出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科研成果﹔延慶區將用足用好冬奧、世園遺產,規劃建設大眾雪場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形成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重要節點和地區發展新增長極﹔房山將建成樂高樂園、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大力發展研學游等新業態﹔昌平將推動十三陵景區5A級提升、居庸關長城博物館等項目落地,培育精品民宿和都市農業生態園,打造更多“微度假”目的地。

在穩步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提質方面,著眼生態涵養區發展實際需求,提高補短強弱的精准性和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城市精致發展水平、提高社會精細化治理能力等4項任務,包括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生態涵養區布局,完善高速路網和軌道交通線網,轉變山區道路建設理念,加強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地下水“五水共治”,促進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更大貢獻,防止市域內平原新城、周邊外省市貼邊發展,鞏固擴大“基本無違法建設區”創建成果,持續治理淺山區違法建設,通過城市更新重構城市功能,大力推進職住平衡,落地一批智慧生態環保、智慧園林、智慧水務等應用場景等。如平谷區將打造“雙碳”智慧管理服務平台,推進碳排放動態監測、碳匯線上交易、重點用能單位在線監測等。

與此同時,充分激活鄉村要素推動生態涵養區共同富裕。聚焦生態涵養主要在農村、生態產業底色是農業、生態保護主力是農民,提出深化鄉村體制機制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等2項任務,包括推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與鄉鎮域國土空間規劃、村庄規劃銜接,鼓勵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發展鄉村旅游,建立消薄長效鞏固提升機制,支持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林下經濟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開發旅游產品,拓展鄉村民宿非假日經濟等,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不吃虧”,更有獲得感。

除此之外,切實加強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支撐保障。從加強組織領導、注重改革創新、強化要素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督查考核等5個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其中,在強化要素保障方面,圍繞人才、資金、土地保障,提出加強綠色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建設,加強點狀配套設施用地管理,持續加大政府投資支持力度,落實財政差異化支持政策,給予生態涵養區傾斜等。

記者了解到,新一輪《實施方案》相對首輪《關於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有兩點新要求,可歸納為“兩個轉變”。一是績效考評指標轉變,鑒於《北京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辦法(試行)》所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涵蓋了上一輪《實施意見》所附“生態涵養區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為了“同一把尺子”考核,“生態涵養區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不再延用。同時為生態涵養區送上一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大禮包”,在新一輪《實施方案》中,專門部署了“著力突出生態產品總值對生態涵養區高質量發展引導作用”內容,強調更多依據生態產品總值對生態涵養區進行評價,涉及GEP核算及應用、拓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路徑等,並提出了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等改革創新任務,與《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相銜接,引導生態涵養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二是市政府投資支持方向轉變,不同於上一輪《實施意見》中寫明投資支持比例的表述,新一輪《實施方案》首先明確持續加大政府投資支持力度,並突出輸造並舉,聚焦“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利於增強內生動力、有利於撬動社會資本,且符合固定資產投資政策的項目,加強配套支持,更加精准有效促進生態涵養區補短板強弱項、發展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提高區域財政收入自給能力,從“輸血”式被動幫扶向“造血”式自主發展轉變。

生態涵養區現場探訪:

優美生態環境帶來實在效益

大熊貓“北京家園”落地房山

在房山青龍湖,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在半個月前正式開建,面積約2000畝,預計在2024年建成,全面運營后將接待游客。屆時,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將成為集大熊貓繁育、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身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示范基地。

房山區青龍湖鎮。 人民網 池夢蕊攝

房山區青龍湖鎮黨委副書記李佔強介紹,青龍湖鎮地處北京西南,扼守房山區西部山區門戶,依山傍水、地貌多樣,“山、水、林、田、園、湖”樣樣俱全,森林覆蓋率達47.25%。這裡不僅有清代貝勒園寢、明代姚廣孝塔和千年古剎靈鷲禪寺等3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4平方公裡的青龍湖水庫,以及北京西南最大的萬畝湖畔丘陵森林公園——青龍湖森林公園。

近年來,青龍湖鎮大力度加快生態建設。2018年年底青龍湖森林公園全面竣工,特有的丘陵地貌特征,公園佔地面積將近10平方公裡,共栽植喬灌木100余種、83萬株,地被79萬平方米,被譽為“最美丘陵森林公園”。“鬆嶺含碧水,林海藏花谷”的優美景觀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踏青賞景,這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聚集。

記者了解到,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之所以選址在房山區青龍湖西岸,主要是因為經過專家的考察和論証,青龍湖鎮生態本底優越、山水林田湖草要素齊備,且已建成萬畝森林公園,適合作為大熊貓種群在北京地區的繁衍、棲息地。“基地建成后,計劃引入50隻大熊貓及伴生動物,深入系統開展大熊貓繁育、野化放歸、種群間基因交流等方面科學研究。”相關負責人表示。

建成后的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將成為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地、大熊貓國際交往平台、特色科普與研學目的地。基地建成后,能夠充分發揮首都專業科研資源優勢,對推動大熊貓種群異地保護、促進大熊貓科研繁育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示范窗口。

此外,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建設過程中還將遵循最小化干預自然環境的原則,為大熊貓生活和科研活動開展提供良好環境。結合氣候、土壤的變化趨勢,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大熊貓及伴生動物喜歡的生境,對當地植被進行局部改良,提升基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確保基地成為首都特色魅力品牌和低碳發展綠色名片。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