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進校園 西城非遺“活”起來

2021年06月11日16:47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6月11日,第十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2021年北京市西城區非遺進校園推廣活動——非遺大師進校園系列活動”在北京市西城職業學校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河北省文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支持,北京市西城職業學校、北京市西城區世紀傳承傳統文化協會承辦。

活動期間,通過“展+演+互動”的融合形式,生動展示了來自京、冀兩地的21個優秀非遺項目,其中包括白紙坊太獅、天橋中幡、北京鬃人、彩塑京劇臉譜、毛猴、面塑等,以及來自河北的八卦掌、西河大鼓、蘇橋飛叉會、狄家傳統糕點等。

開幕式上,為促進非遺在校園的活態傳習,助力非遺融入實訓課程,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正式為西城職業學校挂牌,該校成為“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校”。同時,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城區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分別向西城職校捐贈西城區瀕危非遺項目紀實記錄工程成果——《西城非遺標准化傳承課件·精選》(共15部)及古琴藝術教學讀物《古琴蒙學》。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系列活動既是對西城區“非遺進校園”工作的階段性總結,更是非遺保護“進校園、促傳承、謀發展、增就業”的創新舉措。活動結束后,通過學校、師生與傳承人之間的“雙向選擇”,將有第一批西城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正式落戶該校。

“五位一體”:送進去、游場所、赴高校、全覆蓋、職業化

“定制化·菜單式”送非遺進校園:西城區“非遺傳承進校園活動”本著讓青少年“接觸非遺、接受非遺、接力非遺”這一循序漸進的工作理念,結合教委課外活動及城宮計劃來落實,目前已有70所學校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進校園活動,每年開設課程140余門次,3600余課時,每年開展講座活動2000余場,非遺演出30余場次。

“個性化·沉浸式”邀學生游場所:“傳統文化體驗之旅·非遺DIY夏令營”,自2014年伊始已成功舉辦七屆,活動整合西城區具備對外接待能力的非遺場所,面向北京市中小學生免費開放。近年來,參加活動的場館包括:北京皮影劇團、京彩瓷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戴月軒總店、北京宣南書館、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各場館根據中小學生需求和場館特點,研發特色互動體驗項目,融合非遺文化、非遺體驗、非遺表演為一體,打造沉浸式體驗環境,已成為西城非遺的品牌活動之一。

“時尚化·創課題”時尚大賽進高校:“民間瑰寶·魅力之都”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尚創意設計大賽,自2015年至今,該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六年中,賽事先后聯手北京大學、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十余所高校共用開展,先后舉辦“一米之內·非遺大師課”70余場,“一米之內·非遺體驗活動” 50余場,“一米之內·優秀方案路演活動” 3場,共收集設計作品1800余件,受眾人數15萬余人,實物轉化18件,課題論文10篇,課題研究實物轉化10件,申報知識產權備案作品160件。

“系統化·分層次”幼、少、青全覆蓋:“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西城區以“六一”兒童節“春節”為契機,組織非遺傳承人先后走進西城區廣安幼兒園、北京廣電銀河幼兒園、西城區少年宮等7所幼兒園和少年兒童校外活動基地開展非遺公益體驗活動,全面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進一步提高從 “小”到“大”的非遺保護意識。西城非遺進校園傳播內容呈現出從體驗活動、專題講座到系列課程、成型教案的系統化遞進模式,真正做到幼、少、青年齡層次全覆蓋。

“促活化·育匠心”聯手職校職業化:此次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以讓非遺“活”起來,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為主題,並將以此為契機,在條件成熟、“雙選”的前提下,挂牌非遺進校園示范校,落戶大師工作室,建設校園非遺實訓基地,開展非遺職業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標著這西城區非遺進校園開啟“職業教育”新篇章,塑造非遺青年“金領”傳承人。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