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看著胡同裡的老人趁天氣暖和的時候和街坊在陽光下聊聊天、下下棋,聽著孩子們在胡同空地拍皮球、跑鬧時的陣陣笑聲,東城區建國門街道蘇州社區黨委書記陳雪打心眼兒裡高興,“多少年沒看見這樣的景象了,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胡同!”
陳雪說的這條胡同就是距離北京站不遠的蘇州胡同。蘇州胡同,西起崇內大街,東至郵通街,全長500余米,周邊分布著北鮮魚巷、候衛胡同、麻線胡同等7條分支胡同,自古以來就是市井繁華之地。前些年,由於臨近北京站、同仁醫院、北京醫院,周邊還有不少大型寫字樓,蘇州胡同一度違建林立,交通擁堵,嘈雜混亂的環境讓胡同裡的居民不堪其擾。
2015年,蘇州胡同正式啟動環境整治工作,“那會兒這一條胡同500多米長,小館子得有五六十家,有些根本就是無照經營,我們聯合街道、工商部門一起集中騰退了。”蘇州社區黨委書記陳雪告訴記者,當時,社區花大力氣拆除了胡同內幾十處違建,封堵開牆打洞,並對兩側建筑外牆進行了整體修繕和粉飾。為了留住胡同的老北京味道,社區按照“一店一牌”的標准,規范了蘇州胡同沿線門店的戶外牌匾廣告。同時,多次邀居民、商戶面對面交流,設立了景觀牆、宣傳欄、休閑文化區,安置了軌道棋、乒乓球台、籃球架等文體設施供居民休閑娛樂使用。
到2017年,經過前兩年的努力,胡同內“硬件”環境大有改善。但社區工作人員發現,胡同內的“小門臉兒”關閉后,環境雖然好了、靜了,可居民生活卻有了諸多不便。“比如原來胡同裡有菜店、早點攤兒、小超市等,居民吃個飯、買個東西、剪個頭發在家門口兒就解決了,這一騰退,大家就覺得不方便了。”陳雪介紹,於是社區和街道又發動力量,牽頭引入具有資質的社區便民菜站、養老驛站等公共服務設施,解決了居民購物難、理發難等實際需求。
不過,蘇州胡同內仍有一個大問題尚未解決——停車難。“有去同仁醫院的、到周邊寫字樓辦事兒的,經常就把車往胡同裡一扔,也不找到車主,經常一堵就堵半天。”胡同居民何先生說。針對這一情況,蘇州社區從2017年年底、2018年年初開始規劃停車方案,摸排居民家的汽車數量,引入第三方專業管理公司,利用拆違騰退后的閑置地塊,建起了三個立體停車樓,“東口有一個,西口有兩個,大約百來個車位,優先給本胡同居民使用。”陳雪說,自從這三個立體停車樓投入使用后,胡同內亂停車的現象大大改善,“社區居民還自發成立了胡同停車引導隊,對違停車輛進行勸離,勸離無效的可以拍照上傳到社區、街道,聯合相關管理部門進行處理。”陳雪說。
拆除違建、清理雜物后,胡同裡一下子多了不少空置的“隱秘角落”。為了防止居民繼續堆積雜物,社區特地購買了一些綠植,在胡同內設置花壇花箱進行種植,並在去年推出“綠蔭街巷”黨建特色品牌,許多喜歡種植花草的居民參與其中,“這邊原來種的扁豆,那邊是葫蘆、苦瓜,還有豇豆、黃瓜、葡萄,到了春夏開花的時候漂亮極了!”胡同居民劉大姐熱情地介紹。她告訴記者,今年,社區結合垃圾分類工作,又在胡同裡設置了垃圾分類驛站、垃圾桶,還給居民配了塑料堆肥桶,“大家把廚余垃圾倒在裡頭,等發酵成肥料,就可以等明年開春種花用。”
本月初剛剛評選出的十大“北京最美街巷”中,蘇州胡同榜上有名。如今,漫步在蘇州胡同,眼前青磚灰瓦古朴,頭頂偶爾有信鴿盤旋,天氣好時有老人三五成群下棋、聊天,每到整點,耳畔傳來北京站《東方紅》的音樂報時聲。平凡生活的煙火氣,流淌在整條街巷。本報記者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