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拍一拍”你身邊的東城社工

2020年07月01日16:54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7月1日電(池夢蕊 洪珊)在過去的半年裡,我們見証很多默默奉獻、不辭辛勞的東城社工,是什麼支撐他們成為“逆行者”、“敲門人”、“追光者”?是信仰。在中國共產黨迎來99華誕之際,請“拍一拍”你身邊先鋒模范的共產黨員、東城社工。

信仰是集結號

錚錚誓言,身體力行

這幾日,去過新發地的居民陸續解除居家隔離,天壇街道金台社區蘇良請他們來到社區簽訂承若書,幫他們變更健康寶上的信息。在此之前,他要帶居家觀察的居民做二次核酸檢測,並逐個排查和確認,他們沒有去過新發地牛羊肉綜合大樓。

疫情期間,東城區火線入黨22人,蘇良是其中之一。

今年2月27日,蘇良增添一個新的身份,中共預備黨員,這一天對他來講,意義非凡。

他在請願書上寫到,“我是社區工作人員,我必須守護好社區的安全大門。隻要疫情還在繼續,我就會一直堅守下去。”

時間回到今年年初,1月29日經過東城區疾控中心確認,蘇良所在的社區有一位返京登記的居民為密切接觸者。

“聽到這個消息后,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想到家中尚未成年的一雙兒女,想到家中多病的父母,甚至有些恐懼和擔心。”蘇良回憶說,他轉念一想,這是職責所在,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要沖在前面。

帶上一次性口罩,穿上一次性雨衣,帶上體溫計等所需物資,蘇良來到了密接者人員家中。在看似短暫、實則漫長的14天裡,蘇良多次上門觀察,每日一次電話溝通、兩次詢問體溫,隨時幫助這位密接人員接收外賣快遞,並代買代送生活必需品。

生活上的照顧,心靈上的慰藉。等到隔離期滿,蘇良和這位密接人員成為了朋友,這就是特殊時期特殊的服務與關照。

3月中旬,金台社區需接收兩位從境外返京的海外留學生,他們經檢查轉運到達社區已經是次日凌晨,蘇良一直等著他們,協助他們填寫居家隔離告知書,為他們張貼居家觀察服務卡。

等到安裝電子門磁貼后,天已經亮了。

一宿沒睡的蘇良,回到家裡,女兒睡眼惺忪地問:“爸爸,你這是剛回來嗎?為什麼我總是見不到你?你能多陪陪我嗎?”此時的蘇良滿臉疲憊、竟無言以對。

六個月過去了,蘇良在社區防疫一線,一天都沒有耽擱,在他看來,疫情是一場大考,他身體力行、踐行誓言。

截止目前,東城區共有56人在上一線前遞交入黨申請書,370人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提交入黨申請書,99名入黨申請人表現優異在一線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近950名積極分子在一線積極發揮作用,東城區衛生系統、公安系統、街道社區等單位,有22名同志表現突出被吸收為預備黨員。

信仰是出征令

居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她總把一句話挂在嘴邊“居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她是朝內頭條社區黨委書記、共產黨員姜靚。

姜靚有一個好幫手,朝內頭條社區副主任、共產黨員鄭秋霞。

前幾日,鄭秋霞總是守在管片樓院門口,給居民發放門禁卡,疫情防控他們從來沒有片刻放鬆過,對於“三無”小區,他們特意安裝了門禁,居民刷卡出入,安全高效。

就在鄭秋霞發卡時,有一個居民拉著一個小推車過來,從布袋子裡面拿出一個大西瓜,“你們太辛苦了!天怪熱的,給你們解解暑!”鄭秋霞和值班的社工再三推辭,居民還是堅持一定要留下這個西瓜。

姜靚和鄭秋霞一直奮戰在社區防疫一線。

姜靚的神經總是繃緊的,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狀態,隨時盯著手機上的防控指令及疫情權威信息。

她帶領社區工作者們挨家挨戶摸排登記,耐心為居民講解防控知識,每到一戶,都叮囑居民要少出門,注意做好防護。她還通過發送微信、打電話、發放宣傳單等各種方式,確保不漏一戶。

作為一名有著11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姜靚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使命。工作面前,她總是沖在最前面。

“我們社工是為居民服務的,居民的事兒就是我們的事兒。疫情當前,我們就該守好社區的門,讓居民放心。”姜靚說。

朝內頭條社區無物業、無安保、開放式的“三無”小區較多,這是擺在社區的一個大難題。面對來勢洶涌的疫情,姜靚充分發揮責任區臨時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採用群防群治的方式,組織動員下沉干部、社工、居民志願者、在職黨員及保安力量,聯合派出所包片民警,排出二十四小時值班表,確保小區的封閉式管理,為居民營造一個安全的社區環境。

“三無”小區管理難度很大。在值守過程中,姜靚身先士卒,經常堅持全天值守。每位志願者平均都要值守6-7個小時。

對姜靚來說,管理社區就如同是管理自己的家,她就像是一個大管家,總是把一切都安排妥當,才能關注到自己。她說:“作為社區的黨委書記,我應該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守好社區,看好我們的家。”

與姜靚一樣,田文偉是東總布社區的“大管家”,有著10年黨齡的中共黨員。

前幾日,田文偉連夜通知轄區單位要進行全面消殺,凌晨通知,次日五點就到了單位,接著挨個核實,並實地查看消殺情況。一刻也不敢放鬆、一刻都不敢懈怠。

面對需要居家觀察的居民,“有事,您說話”田文偉一直挂在嘴邊的口頭禪。在他看來,服務居民的關鍵,是和居民“聊好了”,這樣人與人的距離就能拉進了,工作起來,配合度自然就高了。

小到居民手機軟件出了問題,大到巡查轄區單位防疫情況,居民和轄區單位有事情,總想著找田書記。

居民來到社區,經常會碰到對口工作的負責人不在現場,為了不讓居民白跑一趟,田文偉在社區推行A/B角的工作機制,保証一人不在其他人隨時頂上的工作模式。

從除夕至今,田文偉堅守在社區的疫情服務崗位上,挨家挨戶的走訪,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安排,一刻不停的奔波在社區防疫一線。

信仰是誓言書

把每一個小事做好,就能做成一件大事

“家在附近住的社工們,來單位,咱們商量一個大事。” 6月的一個晚上,東城區交道口街道交東社區的楊春茹書記在群裡發消息。

楊春茹叨念的“大事”,是第二天組織轄區居民做核酸檢測。場地、流程、資料留存、安全保障......經過1個小時的“頭腦風暴”,楊春茹和5名交東社工,做好了初步分工和材料准備工作。

按照“擴大檢測范圍,切實做到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的要求,當晚,社區通過每一個樓門微信群進行全覆蓋通知。

交東社區有一個荷園,是居民消暑納涼的小花園。第二天6:30交東社工提前到崗,在小花園南北走向步道上制作一米線,在不遠處的健身器材附近碼放桌椅、安裝遮涼棚。

避免人員聚集,是楊春茹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分流。

楊春茹將登記處和採樣點分開。該社區有0.27平方公裡,常住戶8000余人,分為四個網格。在每個網格設置一個登記點,核對人員信息、發放採樣編號、開展身份登記。

一張條形桌,71歲的董秀琴負責核對身份信息、登記填表,69歲的王愛蓮負責發粉色的編號牌,每10個人為一組,每一組都一個負責人,湊夠10個人就到採樣點採樣。

王愛蓮自己還有一個“小賬本”,哪個號碼發給了哪個人,她自己留了一份底賬,做到心中有數。

如何做到現場井然有序,是楊春茹要面對的第二個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分區。

在荷園這個採樣點,楊春茹將入口處設置為等候區,每個網格10人一組,一字排隊等候﹔點完人數后,進入排隊區,每隔米有一條黃線﹔採樣區按照單雙數進行分布,工作人員統一調配人數﹔出場區,採樣完成,在荷園外側步道兩側,有序離場。

在採樣點,楊春茹採用的是社工負責制,每組負責人帶著居民來到採樣點,在等候區,社工負責核准人數,由社工帶著居民在排隊區等候,10人一組的登記表會在此復印一份,原底給醫院,復印版給社區,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當天10點,北京市第六醫院開始採樣檢測。

採樣區共設立18處採樣工作台,由專人根據現場空余情況統籌安排。每個工作台有兩名工作人員,一名是交東社工負責登記、二次核實居民信息、貼檢驗碼,另一位是醫護人員負責採集咽拭子。

當時,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對於棉簽放入咽部非常不適,楊春茹看到后,趕忙安慰小男孩,“寶貝兒,會有一點點不適,我相信你是男子漢,很勇敢!”採樣人員快速用棉棒取出咽拭子,放入瓶中做好密閉再裝進塑料袋。“謝謝你們!”孩子媽媽在一旁表示感謝。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