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線上開學”首日 直擊高三學生“線上沖刺”

2020年02月17日09:59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北京“線上開學”首日 直擊高三學生“線上沖刺”

  距離開課不到20分鐘,高三學生李凡吃掉最后一塊面包,匆忙走進自己的房間。2月17日,北京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高三二輪復習號角也正式吹響。

  李凡拿出前一天晚上復習的內容,並在上面圈出難點,等待一會向老師請教。作為北京市新高考改革后的首批學生,如果沒有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李凡說,他們已進入二輪復習。如今,“停課不停學”期間,為了不影響高考復習進度,多所學校借助各類線上平台為畢業班學生答疑解惑,一場線上的“停課不停學”挑戰賽正在上演。

  網上開啟的“新學期”

  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學校“線上開學”第一天。

  陳思如約來到屏幕前,點開攝像頭,准備直播。她是北京市某學校高三化學老師,今天准備以“碧水藍天保衛戰”為主題,帶領學生復習廢水處理所涉及到的化學知識點。屏幕的另一端,是學校高三年級學生。

  如何脫出廢水中的氨態氮?環保題材背后,蘊藏的是高三化學考點:氮元素的存在形態、轉化方法,以及相應電子式書寫。

  “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在互動區提問。”陳思時不時掃一眼電腦屏幕一角的留言區,捕捉學生的反饋,以及時給出解答。

  1月26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決定全市大中小學、幼兒園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同時暫停全市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培訓活動。市教委要求,各高校、各區教委要科學制定特殊時期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方案,組織學生在家期間的學習活動。

  北京市政策發布不久后,李凡便收到了學校發來的復習安排。“每天要復習什麼內容,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問問題,都一一列了出來。”

  李凡就讀於東城區一所中學。延期開學政策發布后,學校便通過學生、家長微信群溝通了課程調整方案,原計劃的線下答疑也變為線上進行。

  按照原計劃,北京高三將於年后進入第二輪復習。為了不影響高考復習進度,多所學校借助各類線上平台為高三學生答疑解惑,雖停課,但不停學。

  針對初高三畢業年級學生,北京市教研部門組織各學科專家錄制初三年級九科(含生物、地理初二年級學業水平考試)、高三年級九科的復習專題講座,在北京電視台衛視頻道首播(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3:15-17:10)。學生次日可在北京數字學校網站“初中復習、高三復習”欄目、歌華有線電視平台“教育”欄目中點播。

  此外,市教委還委托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提供平台、技術和運營管理支持,組織全市中高考科目的中學教師,開展針對初三高三畢業年級學生的在線答疑。

  延期開學通知后的72小時

  作為政策執行的第一梯隊,學校畢業班老師很早就投入到了相應教研准備中。

  除夕的前一天,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海澱進修實驗學校)高三年級組組長於明輝收到了區教委下發的暫停高三假期輔導學習通知。如何保証假期復習效果?怎樣緩解學生和家長的緊張焦慮?一連串的問題擺在面前。他隨即與校領導、年級負責德育、教學的多位老師商量,重新調整教學計劃。

  按原計劃,2月17日后,高三將進入二輪復習階段。居家學習期間,如何確保備考效果?於明輝認為,第一步,就是對備課節奏進行調整,滿足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

  “線下與線上很不一樣,需要老師在教學內容上做出調整,否則效果就不好。”於明輝說。在他看來,學校的學習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有天然的學習氛圍,加上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習自然而然發生。而在線上,學生通常一個人在電腦前,如果你的教學內容不足以吸引學生,學習效果很可能要打折扣。

  “老師要提升課程的思維含量,讓學生覺得有挑戰性。”於明輝以“三角函數”舉例。三角函數是高考數學解答題第一題,雖然比較基礎,學生掌握得也不錯,但是由於它所佔分值比較高,是二輪復習的重點之一。今年於明輝做了一個調整:把它放在函數的背景之下,去重新認識三角函數,叫“對三角函數的再認識”,強調知識遷移性和整合性。

  記者了解到,從1月24日開始,學校各個科目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始線上備課、研討。備課組內的老師分工各不相同,有老師擔任“主播”,負責線上授課﹔有老師作為助教,發布作業、修改作業,進行線上線下的實時答疑。不到3天時間,所有學科組教學計劃重新調整完畢。

  為了實現學生居家學習與在校學習的“零差別”,海澱進修附屬實驗學校還成立教育、教學兩個專門工作組。如何安排學科的“周測和統練”、體育鍛煉放在哪個時間更合適、每周的主題班會的主題如何確定、網上年級會內容和召開時間……所有居家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一一做出預案。

  王雅慧是該校的高三學生。她回憶,年初二開始,她和父母就被拉進了各個學科組建QQ群,布置任務,說明情況。此外,年級所有任課老師都進入了家長群,線上反饋溝通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高三學生、教師、家長共建的學習系統至此形成。

  線上教學的幾道關

  “這是我第一次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見到老師。”王雅慧說。

  直播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觀看老師直播卻是第一次。“假期我也曾經因為擔心影響復習進度而焦慮過,當打開電腦看加到老師的那一瞬間就會很安心。”

  “停課不停學”通知下發以來,眾多互聯網企業、教育公司加入到了行動當中,為全國各級教育部門、全國各地中小學及高校提供在線直播課堂,教務教學管理等相關的技術和資源支持。

  什麼樣的在線教學平台更合適、更滿足實際教學需求?面對延期開學的重壓力,學校和老師們也曾遇到不少難題。

  初三老師劉玉明的第一次直播體驗並不好。“首先是網絡擁堵。”劉玉明回憶,試播當天,前10分鐘都是在找人。事后他了解到,由於設備問題,有同學登錄不進去,不得不在其他設備上重新下載軟件進入。

  “直播流暢性”是進行線上直播的第一道關。此外,海澱進修實驗學校化學老師王嚴認為,合適的平台還需要滿足一定的教學需求,例如操作簡易﹔有課堂筆記區域,學生能夠實時記錄所思所想﹔有回看功能等。為此,她先后對多個平台進行了測試。

  王嚴認為,互聯網只是一種手段,其本質是對教學模式適用新場景的再匹配。幾次直播下來,她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開課前,組織互動游戲進行熱身,或者播放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利用這段時間調試設備,及時解決卡頓等問題。”

  “以前北京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就曾給全區學生進行過線上直播。”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高三語文老師楊潔說。對於今年,面對疫情開展的遠程線上教學,楊潔很快進入狀態。

  在她看來,線上教學縮短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就像是給延期開學的學生吃下一顆定心丸。保障教學效果,還需要利用微信討論群、私信等形式,開展學習交流活動,讓個性化輔導更有針對性。

  分類分組建微信群進行實時答疑,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是北京十一中學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的新嘗試。該校初三教學主任郄莉欣介紹,學校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每組的學習任務不一樣,作業的布置、批改、答疑都以分組形式進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線上直播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於明輝介紹,為將疫情防控帶來的學習困難降到最低,學校各個學科工作安排不斷細化。除了老師線上實時答疑外,高三年級各個班班主任牽頭,結合學生的情況,為每個學習小組配備了一位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答疑和輔導,涉及到學習、生活、鍛煉各個方面。

  海澱進修實驗學校通過網絡組織了一次視頻年級會。校長董紅軍分享了居家自主學習的“實招”。“寒假疫情防控期間,是‘超越自我’的大好時機,與其跟風焦慮,不如靜下心來實現自主學習。”同時他建議,同學們要懂科學,做好自身防護﹔講公德,履行公民責任﹔會生活,參加勞動、堅持鍛煉﹔有格局,關心家國社會,學會理性思辨。

  給學生情感上的支持

  因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對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一次大考。“家裡的環境舒適愜意,再加上手機等干擾,如果沒有合理的復習規劃和時間管理能力、自控力,心思很容易就被帶偏。”面對學習方式的轉變,李凡曾一度陷入焦慮。

  “這個階段,老師對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尤為重要。”前不久,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高三王老師向全校高三年級學生、家長進行了一次線上問卷調查。

  你是否適應“停課不停學”的學習方式?是否有獨立的學習空間?學習過程中,是否有人監督你?在家學習期間是否有以下情況發生?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學生比較適應居家學習的形式,狀態比較放鬆,少部分學生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王老師告訴記者,調查問卷一方面是幫助學校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家長合理安排居家生活。在她看來,疫情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成長契機,從家國情懷、學習力到自我生長力,都是一個從內到外提升的機會。

  記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構建了以班級組為基礎的全員導師制度。學校為每一個學生配備固定的導師,協助學生建立個人目標,制定個人發展計劃,解決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學業、生活、生涯、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原本是學校開展生涯教育的探索成果,在這次“停課不停學”期間,也發揮了作用。一次,王老師發現一位學生遲遲沒有交上作業,便私信詢問情況。學生告訴他,之所以沒做是覺得作業有點難,加上最近有一些焦慮,想歇一歇再重新開始。“孩子肯定會有壓力。這個階段勸慰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具體的解決措施,比如帶著他列好計劃,按照老師的節奏完成復習任務,保証每天都有所獲得。”

  二輪復習對學生是意志力、心態等方方面面的挑戰。面臨即將到來的選拔性考試,老師們也紛紛現身說法,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給學生加油鼓勁。

  高三物理老師喬陽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畢業生,畢業之后回到母校教書。前段時間,他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這段經歷。“十七年前我備戰高考,非典疫情沒有擊垮我們。十七年后我在高三陪伴大家共渡難關,隻要減少學習惰性,增加學習動力,大家必然會取得理想成績。我們同命運共奮斗!加油,孩子們!”

  喬陽的朋友圈一時間“炸”出了無數有過相似經歷老師。“這些孩子很多都生於2003年非典時期,在成人之際又遇到了現在的疫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更需要我們這些戰士跟他們一起共同戰斗。”王老師說。

  面對在防疫抗疫的另一個戰場,每個老師、學生都是一個戰斗堡壘。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凡、陳思、劉明玉等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校對 陳荻雁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