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他們是英雄,但不是神

2020年02月15日10:09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中國醫生》:他們是英雄,但不是神

  朱良付

  2017年曾有數據公布了一項研究,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一些年輕醫生正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醫院,其中原因包含醫患關系的緊張。

  徐曄

  新冠肺炎暴發至今,諸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奔赴防控第一線。截至2月12日,已有190支醫療隊、23103名醫療隊員,馳援湖北疫情防控,其中84歲的鐘南山於1月18日趕往武漢最前線﹔曾參與抗擊“非典”的南方醫院醫療隊全體簽下“請戰書”,寫下“召必回,戰必勝”的熱血宣言﹔新疆喀什地區30名一線護理人員支援,直言“這身白大褂,就是請戰書”……

  作為中國最受關注的群體之一,醫生雖與每個人休戚相關,但曾有人坦言,患者對醫生“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了解。”近日正在愛奇藝熱播的紀錄片《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真實記錄了醫者最普通的生活,以及他們熠熠閃光的信仰,豆瓣評分高達9.3。

  《中國醫生》總導演,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珍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坦言,醫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普通人,但其卻擁有傾盡所能挽救他人生命的崇高精神。因此他們被譽為“英雄”,一點也不為過,“但我們不能認為英雄是應該犧牲的。醫生不是萬能的神,我們應該給予醫生更多的信任,因為大家共同的敵人都是疾病。”

  據張建珍透露,《中國醫生》裡的不少醫護人員目前已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而《中國醫生》團隊也計劃近期前往武漢,深入拍攝記錄抗疫醫生的困境與堅守。

  醫生需要更多信任

  在《中國醫生》第一集《摯誠》中,河南省人民醫院腦卒中中心主任醫生朱良付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曾有一個不幸去世患者的妻子對他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但老太太一邊喊一邊還說,“近來血壓高了,你再給我看看。”這是目前中國復雜醫患關系的真實寫照。

  張建珍在拍攝《中國醫生》時,也經歷了患者家屬喪失理智大發脾氣、甚至在急診科放火等危急情況。而在張建珍的探訪中,急診科、兒科等科室更是淪為安全“災區”,“就像中國兒科醫生已經流失得非常嚴重了,因為一個孩子后面跟著一群家長,孩子稍微有一點點不舒服了,經常是一個家庭一哄而上。”

  而探究醫生成為“高危”職業的原委,在張建珍深入記錄醫生多年后,她認為病人對醫生過高的甚至超過醫學本身的心理期待和醫學自身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醫生龐大的接診量帶來巨大的救治壓力是造成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的主要原因。“醫生最迫切需要的是病人及家屬的信任,醫生經常會說,這個病人家屬特別信任我們,我們也盡全力來解決他的問題。”張建珍坦言,在談及醫患糾紛時,不少醫生難免流露出心寒和失落,但大部分醫生對於明事理的患者,其實是充滿感激的,他們反而認為傷醫的人是少數。因此《中國醫生》鏡頭中記錄的,幾乎都是醫生對患者的竭盡全力。《希望》一篇中,血管瘤科的住院醫生在搶救病人時直言,“家屬都不放棄,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的潘紅英主任守護肝癌病人辛月芳整十年。潘紅英曾多次半夜趕到醫院救治昏迷不醒的她,想盡辦法為她開療效好又能報銷的藥。潘紅英坦言:“這是一種心靈的傳遞。她充分信任你,覺得我這條命就交給你們了。她的信任,對我們醫生來說也是一種責任。”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紀錄片,呈現醫生真實的工作狀態和他們內在的想法,改善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就像醫生說的,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本身。我們也沒有理由讓醫生身處一個充滿危險的工作環境中。”張建珍表示。

  醫生不是萬能的神

  朱良付結束了一天的手術,騎上“小電驢”匆匆回家吃飯。然而還沒來得及和大女兒多說兩句話,急診的電話又響起。望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兒,朱良付穿上大衣急忙趕往醫院。“天天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擔心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

  王東進從早上八點進手術室,一直站到凌晨一點,共17個小時。一台五個小時的手術對王東進而言更是家常便飯。長時間站台,讓他的頸椎病以及小腿靜脈曲張愈發嚴重,“心臟外科就得是身體最好的,身體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

  “醫生不是神,他們不是萬能的,他們只是最想讓你活下來的那個人。”張建珍直言。在《中國醫生》中,她希望讓大眾真正了解到醫生真實的生活困境。

  ■ 花絮

  1

  拍攝時把自己當做患者發問

  《中國醫生》呈現了諸多醫生為患者做手術的真實鏡頭,同時專業記錄了醫生查床、會診時的日常片段。張建珍透露,導演和攝影師在拍攝前都會了解基本的醫療專業知識,例如醫院的分級診療、醫生各層級的職責、各部門的分工等。在拍攝時,張建珍也會要求團隊把自己當做患者或家屬,若醫生講得過於專業,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例如治療方案的原理、成功率、風險等,避免專業紕漏。

  而拍攝片中的手術鏡頭時,拍攝人員需要換上醫院的無菌衣服,機器也要經過嚴格消毒。其中在拍攝隔離艙中等待治療的白血病兒童時,由於孩子們完全沒有抵抗力,必須在負壓的無菌環境中生活,因此所有鏡頭都是在走廊隔著玻璃拍攝的。

  2

  “最帥醫生”無意當網紅

  《中國醫生》播出后,片中南京鼓樓醫院燒傷整形科的住院醫生徐曄因顏值“出圈”,不少網友評價他為“男神醫生”。《中國醫生》導演張征透露,他在鼓樓醫院遇到徐曄時,他正在參與搶救從醫以來第一位重度燒傷患者。這位患者被工廠的鋼水點燃,燒傷面積95%以上,生命垂危,但因經濟原因,家屬猶豫了。通過和徐曄的交談,張征感知到他內心的掙扎和矛盾,“他在從醫之前,學到的都是如何用醫術來救人,但人世間復雜,醫生的職業要求和人心復雜,撕扯著這個年輕醫生。”

  而對於徐曄的走紅,張建珍並未料到。她更希望通過徐曄傳達出的是一名年輕醫生,在成長中所經歷的困惑﹔同時,徐曄也在微博發長文表達“我是一名醫生,並不是公眾人物”的想法。“徐醫生沒有主觀意願想要紅。即便他紅了之后,也跟我們反復強調,他首先是一名醫生。而且他讀了那麼多年博士,他的理想是要成為主任醫師或者知名專家。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