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停課不停學”政策下的焦慮?

2020年02月13日14:1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本2月17號是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由於疫情的原因,教育部發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要求。隨著原定開學日期的臨近,面對“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學校和家長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於是,學生、家長、老師就產生了焦慮。如何破解來自學生、家長、老師的焦慮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是清。現在大家都在說“停課不停學”給學生,家長,老師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在疫情何時得到控制無解的情況下,產生焦慮是必然的。此時,我認為首先要把握的是清。第一,清楚育人目標和育人方向,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第二。清楚“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要求,把政策理解透。第三,清楚哪些人在焦慮?焦慮的原因是什麼?摸清底數才能有針對性的破解。第四,清楚什麼是學習。真正理解學習的本質和目的。

二是靜。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靜下心來。常言說:靜能生慧。事緩則圓。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學校擁有哪些教育資源,研究教師資源如何整合?課程如何整合?時間如何整合?育人目標如何整合?外部資源如何同校內資源整合?別人的經驗如何借鑒?這就需要我們面臨疫情沉著冷靜,不急不躁。發現真問題,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方法。千萬不要方向不明干勁大,思路不清點子多。

三是度。度就是科學。論語中多次講“過猶不及”談的就是度的把握。無論面對什麼情況,度的把握是最為關鍵的。在“停課不停學”的實施過程中。誰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家長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合理的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時間多長才算合理?不是一個規定就可以解決的,要真正做到一校一策。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四是精。我們要確立“少即是多”的理念。“停課不停學”通知中,提到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這是從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在實施的過程中,絕不是學科教學的簡單重疊和累加,我們要將學科進行整合,努力做到精學、精練,精准而有效。

五是慢。大膽推測一下,現在焦慮程度最高的,一定是發達地區的家長。因為生活在這些城市的人們,快節奏已經是常態了,突然讓他停下來,會極其不適應,這些地區的教育也是如此。這次疫情,給我們按下了“暫停鍵”,把我們常挂在嘴上的“教育是慢的藝術”變成了現實。既然已經慢下來了,我們就不要再急急火火地往前趕。我們真正的去關注一下孩子們學習的過程,研究一下學習方法,指導孩子去讀書,去冥想,去發呆……回歸教育和生活的本意。

六是尊。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著作《矛盾論》中說:“唯物辯証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在落實“停課不停學”通知的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誰?學習的主人是誰?當然是學生。所有的教育政策和教學資源都指向學生。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尊重被服務的對象。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智慧潛能。尊重學生的成長需求。

狹義的“停課不停學”是指停止了在校上課學習。從廣義而言,學沒有停,課也沒有停。一場瘟疫不僅僅對學生,對老師,對家長,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堂人生大課,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收獲很多!(劉顯洋)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