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療隊醫生防護裝備寫"有事找我":患者者情緒平穩多了

2020年01月31日09: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聽說由我們負責 患者情緒平穩多了”

昨天下午3點,北京醫療隊隊員輪換值班,隊員全副武裝走進病區

昨日是北京醫療隊進駐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第二天,截至當天下午3點,已接收確診患者24人。據了解,目前有4名患者病情較重,包括一名年過八旬的老人。老人在入院時一度出現了呼吸困難的情況,經過一夜的治療,其各項生命體征已較為平穩。在隔離病房內,首個班次接診的世紀壇醫院領隊丁新民將一句“有事找我”寫在了自己的防護裝備上。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了這位“找事”的醫生。

此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將新開設一個病區,專門收治疑似病人。由於疑似病人需要單間隔離,該病區預計最多收住20人,如果確診,將會轉至其他樓層的病區。

首批患者情緒穩定

北青報:首批收治的病人情況如何?

丁新民:我是呼吸科醫生,參加過幾次大的救災行動,所以這次申請參加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在我值班的時候,收治的患者年齡從30多歲到70多歲,其中有兩人病情比較嚴重,包括年齡最大那個,他本身的基礎病也比較多。

北青報:目前患者情緒怎樣?

丁新民:他們到病房后,一開始是比較茫然和焦慮。我們首先進行了心理安撫,解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現在到哪一步。然后告訴他們,這裡是北京醫療隊負責,物資很充足,肯定能保証他們的需要。這之后,患者們的情緒就比較穩定了,也很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因為是第一班,護士年紀比較小,我怕有突發情況,就在自己防護服頭套上寫下“有事找我”幾個字。患者看見了,還有人跟著念了一遍,我說對,“有事找我”。這對患者的安慰挺大的,讓他們安心。

採取“分類檢傷”交替接收病人

北青報:對於首診患者,採用了怎樣的治療方案?

丁新民:我們嘗試採用了部隊“分類檢傷”的處理方法,交替著接收病人。如果還按照常規方式,一個一個收治病人,全面了解各種信息,可能下一個病人要等很久。所以我們要盡快掌握病人生命體征,如果情況不穩定,就迅速處理,包括氧療、補液、退熱等方式。我們收治的病人,不超過10分鐘就有醫生查看,半小時用上了藥,病人心裡會比較有底。

北青報:目前,一些前期收治過病人的醫院,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治療的流程,我們在參考的基礎上,是否會進行新的嘗試?

丁新民:是的,我們也會在治療上提出一些個人建議,比如是否採用霧化吸氧等方式,會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北青報:北京醫療隊和武漢本地醫生如何分工?

丁新民:在具體接診過程中,北京的醫療隊主要負責診斷和用藥,配合我們的本地醫護人員,大都不是呼吸專業,他們負責醫囑病歷的錄入。這些醫護人員雖然很年輕,但干勁兒都很足,對治療的貢獻很大。

畫漫畫提示採血正確站位

北青報:目前醫務人員的精神狀態怎樣?

丁新民:我們每個班次是6個小時,加上前后的准備和清理時間,要8個小時,接下來的強度可能會更大。體力如果跟不上,就會出現精神壓力。緊張焦慮也可能導致操作的不規范,帶來風險。所以我們醫院要求,每天要在群裡進行匯報,情緒上的問題也一定要說出來。

北青報:在首日值班結束后,您畫了幅漫畫?

丁新民:漫畫的目的是為了提醒護士,採血時站在患者頭側,與患者同向。由於傳染病主要是靠呼吸道飛沫傳播,正對著,氣流是很強的,所以不能像常規操作那樣。 文/本報記者 劉汨 攝影/本報記者 高曌

疫區日記

被汗水浸透的運動褲

昨天下午,來自同仁醫院的男護士韓遵海已經結束了值班,從隔離病房走到了緩沖區。相比其他人有些疲態的步子,韓遵海步履輕盈,好像還有使不完的勁兒。護士長帶他來武漢也是這個原因,體力好,同事們都說36歲的人,跟個20多歲的小伙子似的。

在緩沖區,醫護人員們已經脫掉了防護服,在這裡要經過幾次消毒洗手后脫掉頭套、口罩等防護用品。也是在這裡,大家發現,韓遵海穿的運動褲的上半截已經變了顏色,完全被汗水浸透。

韓遵海說,剛進隔離病房20多分鐘,他就已經感覺到褲子濕透了。按理說,防護服裡面本該套上單薄一些的手術服,但為了節省物資,他還是穿上了自己的運動褲。

完成最后的消毒后,韓遵海走出緩沖區,此刻,他想趕緊找瓶水解解渴。為了避免在隔離區中途上廁所,從早上到下午,他一口水都沒有喝過。

文/本報記者 劉汨

攝影/本報記者 高曌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