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兒所醫生的"雙城記":守護新生命 讓患兒少些奔波 

2020年01月24日08:1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首兒所醫生的“雙城記”

在首都兒科研究所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病房,首兒所附屬兒童醫院的李穎醫生正在查看入院患兒病情。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劉歡

1月23日不到6時,天還黑著,李穎發動汽車,離開了位於西四環的家,她要趕去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出診。

李穎是首都兒科研究所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兩家醫院開展技術合作並啟用新生兒病區后,一周內,除在首兒所出門診外,李穎大約有三四天都要在廊坊工作。

7時40分左右,李穎的車駛進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換白大褂、戴口罩……8時整,她走進普兒病房,開始早交班,完成交接,李穎又多囑咐了一句,“最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增多,大家要注意嚴格防護,接診疑似病例,一定要及時上報……”

新生兒暖箱裡,一名剛出生兩天的嬰兒睡得正香。“這名患兒是1月21日上午8點出生,體重3800克,當晚因新生兒感染被收住院,入院時白細胞是36.0×109/L,中性粒細胞佔比82.4%……患兒母親產前檢測B組鏈球菌陽性,產時有早破水。患兒目前應用抗感染和營養心肌治療……”值班醫生匯報著。“新生兒B組鏈球菌感染時,容易引起重症肺炎、呼吸窘迫綜合征、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等危重情況。有高危因素分娩后的孩子要進行密切觀察監測,及時給予治療。”李穎邊診查患兒,邊囑咐著醫護人員,“孩子目前存在感染,在喂養時要仔細觀察腹部情況,避免因喂養奶量過大而影響腸道功能……”

新生兒病房外的走廊裡,一整面牆挂滿了醫護人員和小患兒的照片。“這是一個腸造瘘患兒,在首兒所手術后,到這裡繼續術后恢復,我們讓寶寶和媽媽母嬰同室,正在教媽媽怎麼護理孩子、如何更換造瘘袋……”“這是一名膈疝患兒,是新生兒畸形中死亡率特別高的一種疾病,在首兒所外科做了微創腔鏡手術,綠色通道雙向轉診到這裡恢復……”李穎指著照片,說起已經康復的小寶寶,臉上都是開心的笑。

和首兒所合作前,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沒有新生兒科,也沒有病房,兒科門診隻能看些常見病,所以當地孩子生病,不少家長都會輾轉到首兒所看病。

現在,這裡大變樣。包括李穎在內的5名首兒所醫務人員及2位新生兒護士長帶著先進的診療技術、臨床技能和管理經驗常駐廊坊,從建章立制到教學查房,手把手帶教當地醫護人員,大大提高了其醫療水平。首兒所每周還派出內科、皮膚科等不同科室的專家輪流到廊坊婦幼保健中心出專家門診,使當地及周邊患兒在家門口就能請北京專家診療。目前,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普兒病房已開放了15張床位、新生兒病房開放了20張床位,幾乎可以承擔各種新生兒的危重症救治。該院檢驗科也增加了腰椎穿刺、腦脊液化驗、多種病原核酸檢測等項目……醫務人員不僅早期識別並確診格林巴利綜合征、先天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等重症,還通過首兒所科研平台的基因檢測手段,發現了好幾例罕見病患兒。

不久前,一名出生3天的患兒因黃疸被收住院,醫生分析,患兒可能因新生兒溶血引起黃疸,但卻不是常見的溶血現象。這引起李穎的警惕,孩子很可能是一種少見抗原引起的新生兒溶血,必須盡快找到病因,阻斷病情進展!她指導醫生第一時間聯系了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並連夜將孩子的血樣送檢。檢驗結果顯示:孩子是一種罕見的溶血,患兒體內紅細胞破壞很多,病情進展會發生嚴重貧血和膽紅素腦病,到時就隻能進行換血治療。所幸,診斷及時,患兒經過藥物阻斷治療,很快康復出院。“孩子出院時,黃疸退了,小臉兒紅扑扑的,特別可愛。”李穎開心地說。

兩院之間還建立了暢通的雙向轉診機制。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應用微創腔鏡手術成功救治了數例從河北、天津轉診的先天畸形新生兒,並於術后轉診至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在促進患兒術后恢復的同時,也避免了母嬰長時間分離、奔波。

據統計,去年,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兒科門診量近4萬人次,新生兒和普兒病房共收治患兒近300人次,覆蓋住院病種40余種﹔雙向轉診及綠色通道轉運患兒30余人次﹔開展危重症搶救技術和新生兒護理30余項……

每天在北京、廊坊之間奔波,多辛苦!李穎笑笑,“作為醫生,這就是我們的本職工作,能幫這裡的患兒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減少他們的就診波折,我們辛苦點兒,也覺得值!”

李穎付出的不僅是奔波,每當病房又新收治危重患兒時,她晚上就不回北京了,她把醫院一間小雜物間拾掇出來,累了,就瞇一會兒。為什麼不住寬敞點的房間?“條件好的房間,都留給患兒吧。”李穎說。

過完這個春節,李穎就要跟廊坊市婦幼保健中心告別了。她申請加入援疆醫療隊,即將啟程奔赴和田市人民醫院,開始另一段“雙城記”。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