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開啟申遺之路

2020年01月23日07:54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開啟申遺之路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風光。巴丹吉林沙漠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供圖

  2019年11月15日,巴丹吉林沙漠必魯圖峰是世界最高沙峰,兩隻駱駝身后是必魯圖峰。 A14-A15版攝影(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王飛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衛星遙感圖。

  巴丹吉林沙漠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供圖

  巴丹吉林,這次走到了台前。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論証會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專家一致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相關標准,希望盡快完成國內報出程序,爭取獲得在2021年代表中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資格。

  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大沙漠,作家三毛將在沙漠裡生活的經歷,轉化為浪漫的文字,讓很多人有了對沙漠的初印象。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第一大沙漠,世界最長沙漠公路上的風景,讓無數人向往,而巴丹吉林沙漠,這個世界第三、中國第二大沙漠,從三年前開啟了申遺之路,力爭填補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沙漠類型自然遺產的空白。

  巴丹吉林沙漠有何獨特之處,可以從中國的眾多沙漠中脫穎而出,走上申遺之路?

  “沙漠千湖”奇觀

  踏進冬日的巴丹吉林沙漠,沒有了夏末秋初的熱鬧,偶有慕名而來的游客。巴丹吉林沙漠的諾爾圖湖畔,朝陽之下的黃沙泛起金光,湖水深邃。

  沙漠向導那音太發動了自己的越野車,載著來探訪這片神奇大漠的游客,翻越一座座沙山,來到制高點欣賞這獨一無二的美景。那音太出生於牧民家庭,童年在巴丹吉林沙漠裡度過,那時走出沙漠,騎駱駝要七天七夜。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名字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巴丹吉林是蒙古語,巴丹一詞由“巴岱”演變,吉林是數詞,意為六十。相傳數百年前有一個叫巴岱的人住在這裡,發現有六十個湖泊。

  諾爾圖湖是這裡面積最大的湖泊,面積有1.5平方公裡,最大深度達16米。周邊沙峰層巒疊嶂,蜿蜒綿長,在夏秋季節,水面清澈平靜,湖岸蘆葦叢生,形成藍天、白雲、碧水、金沙、綠草交相輝映的沙漠景觀。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右旗管理局局長曾祥峰介紹,航拍圖顯示巴丹吉林沙漠有內陸湖泊144個,已命名113個,其中12個為淡水湖,因此得名“沙漠千湖”。巴丹吉林沙漠中還有萬千眼泉,其中音德日圖湖的泉水最為著名,不足3平方米的湖心小島涌出108個泉眼,音德日圖湖是咸水湖,但泉眼噴出的泉水清冽爽口,水質極佳,有“神泉”之稱。

  蘇敏吉林,意為“有廟的海子”,蘇敏吉林湖因其湖畔的巴丹吉林廟聞名。巴丹吉林廟被稱為“沙漠故宮”,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年,建造寺廟的一磚一瓦都是由駱駝運進沙漠,廟裡的大梁和頂柱都是由人力抬運,現在沙漠內的交通都並不便利,可以想見當年運送建筑材料會有多難。廟外西側矗立一座白塔,與廟遙相呼應。來到湖畔,沙山、古廟、白塔、綠樹倒映湖中,宛若幽靜的世外桃源。

  沙漠中的湖水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清澈湛藍,還有個別湖泊呈現紅色、紫色等斑斕的顏色,十分神奇。“這是因為含鹽量較高的湖泊,是一種耐高鹽生物鹵虫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曾祥峰說,每到夏秋兩季,處於生長期的鹵虫浮滿水面,水面顏色因此變成暗紅或者紅色,在水域較小的咸水湖更為明顯。

  在人們的印象中,沙漠是極度干旱的,為何巴丹吉林沙漠之中會有這麼多湖泊,一直是學者爭論的謎題。有學者認為由於沙丘在晚間降溫快,達到適合水汽凝結成水的溫度時,水凝結在沙丘上進入沙裡,形成湖泊﹔也有學者認為湖水是氣候濕潤時期,大量降雨之后遺留下的﹔還有學者表示湖水是由雅布賴山、祁連山或是阿爾金山的大斷裂產生的。

  陝西師范大學趙景波教授深入研究后認為,沙山存在水分正平衡,即大氣降水在經過蒸發和蒸騰的消耗之后,還有剩余的水分通過入滲到達沙山底部,構成了地下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且具有長期補給性。在巴丹吉林的沙山地區,存在較強的有效降水,沙層入滲率高,沙層中含有運移較快的重力水,沙層受蒸發影響深度小,植被稀少蒸騰消耗水分少,這五個因素共同作用構成了當地大氣降水向地下水轉化的補給機制,導致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和眾多湖泊的發育。

  實際上,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數量並不是最多。在全球范圍內,臨近巴丹吉林沙漠的騰格裡沙漠有400多個湖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沙漠,但是騰格裡沙漠湖泊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弱,分割湖泊群的沙丘低矮,不具備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恢弘的沙丘與湖泊交錯發育的地貌景觀特征。而且近年來騰格裡沙漠附近工業化對湖泊污染嚴重,保護狀況受到影響。

  “沙漠珠峰”與“鳴沙王國”

  巴丹吉林沙漠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是其他沙漠所不具備的得天獨厚的資源。想領略巴丹吉林沙漠的魅力,馬力強勁的四驅車,沙地駕駛經驗豐富的司機,都是必不可少的。進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一個景點是巴丹湖,這段路程不遠,起伏還算和緩,而繼續深入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巒疊嶂,沙脊如削。在陽光的照射下,各種形態的沙山披上了一層金色。在沙漠中驅車行進,不斷曲線爬上沙山頂,再順勢沿著沙坡沖下去的過程周而復始。急升速降之中,找到了過山車的感覺,不適應的人很容易暈車,但喜歡刺激的人,覺得還可以再多來幾次。

  曾祥峰介紹,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以高、險、陡、峻著稱,典型性在世界上沒有其他沙漠可以比肩。沙山一般海拔高度在1200米至1500米之間,其中必魯圖峰因其1611.009米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589米,是世界沙漠之最,被譽為“沙漠珠峰”。

  征服“沙漠珠峰”也不是容易的事,攀登沙山,走一步退半步,徒步一個半小時才能登頂。登頂遠眺,可以一覽千裡沙海風光,星羅棋布的湖泊奇觀盡收眼底。登頂也不止攀爬一種方式,沖擊“沙漠珠峰”是不少越野愛好者的目標。

  2019年11月26日,阿拉善右旗摩托車愛好者關其格蘇榮駕駛摩托車,用時2分11秒沖頂成功,刷新“最快時間駕駛摩托車完成沙丘爬坡”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

  這些高大沙山如何形成?除了純風成說外,還有學說認為是流沙覆蓋在下伏基岩上形成沙山。和湖泊成因相似,地下水維持說也有眾多研究支持,即高大沙山的形成是因為含水較多而不易吹蝕,沙山中的水分來自湖泊,通過毛管作用上升至沙山中。

  鳴沙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大特色,在巴丹吉林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中,有來自各大沙漠的沙子,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子用木棒輕搗,就可以發出聲響。這些沙子來自巴丹吉林沙漠寶日陶勒蓋鳴沙王國。

  在這個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鳴沙區域,從沙脊處用雙手撥動沙坡向下滑,可發出飛機轟鳴般的“隆隆”聲,如雷貫耳,幾公裡以外也能聽得十分清楚,僅用手指劃寫沙土便能發出“滋滋”的聲響,這一現象在中外自然景觀中也極為罕見。

  多項世界之最

  湖泊、神泉、寺廟,與奇峰、鳴沙一起被譽為巴丹吉林沙漠“五絕”。在這裡的沙漠向導,都會在行程中安排,讓探訪者充分感受巴丹吉林的神秘與美麗。

  巴丹吉林沙漠第一賽車手那音太的家,就在諾爾圖湖畔。他小時候,沙漠出行都靠駱駝,去上學要騎四五天的駱駝才能到。那音太成年后,買了摩托、買了吉普車,隨著旅游發展,后來成為了沙漠探險向導,也經常參加各種沙漠越野比賽,拿到了很多獎項。

  這十多年來,他看到了巴丹吉林沙漠從曾經的默默無聞,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其中有很多是外國人。這或許與1996年,德國人包曼出版《巴丹吉林沙漠》一書有關,這本書當時轟動了歐洲探險界,把一個東方古國神奇的沙漠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巴丹吉林沙漠此后受到更多來自外界的關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2011年的《世界遺產沙漠景觀》報告中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具備足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價值。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生物多樣性專家約翰·馬敬能對巴丹吉林申遺持有極大信心,他表示,巴丹吉林沙漠地質公園近年來被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學者廣泛研究。這裡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特征,還發育了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並存在許多如星狀等多種形態類型的沙丘,沙丘內分布風光迷人的丘間湖盆。此外,還有風化穴、蜂狀穴等眾多獨特的風化景觀。

  俗稱的巴丹吉林沙漠“五絕”是旅游上的一個概念,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亞太世界遺產中心北京中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地質專家李江海介紹,從專業角度講,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符合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第七和第八條評價標准(vii: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和美學價值的地區﹔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証,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重要地質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征)。

  具體來說,巴丹吉林沙漠記錄了沙漠地區最好、最獨特的多種地貌特征,包括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大沙山,最高的固定沙丘,最大、最密集的丘間湖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的鳴沙等。較長的沙漠形成時間和豐富的沙源,為塑造多類型、大面積的各種沙丘提供了必要條件,尤其是高大沙山的發育規模全球罕見。集中發育的沙漠湖泊,記錄了該地區古環境的變遷,也是研究沙漠生態系統的重要場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丹吉林沙漠東緣的曼德拉山,發現了4234件岩畫。岩石雕刻和岩畫記載了巴丹吉林沙漠附近4個歷史時期的人類記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的岩畫描繪了狩獵的場景,以及大約4000-6000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各種各樣的動物。從這些圖像中,可以重構該地區變成沙漠之前所擁有的植被和景觀類型,古代干涸湖床和化石則提供了關於第四紀生物和生態更長期的記錄。

  專家對於巴丹吉林沙漠突出價值的綜合評價很高,巴丹吉林沙漠是一處景觀和特征獨特、鮮有人類干擾、亞洲溫帶干旱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沙漠,未見於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遺產價值。

  激烈的競爭

  2019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更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進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意味著具有了申遺資格,獲得了入場券。按照申遺流程,進入到預備名錄后,遺產地要繼續在申遺文本、文物保護、管理規劃、遺產監測、公眾參與等方面深化。

  新京報記者獲悉,世界遺產提名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包括4處系列組成片區(巴丹吉林高大沙山、海森楚魯、額日布蓋峽谷和曼德拉山),系列遺產提名地的總面積為704360公頃,緩沖區的總面積為683681公頃。經過系統治理,巴丹吉林沙漠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護區內出現罕見的盤羊群,還有岩羊群,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多年保持在320天左右,阿拉善右旗被確定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論証會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專家一致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具備世界自然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滿足遺產標准vii和viii,申遺文本及附件符合《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要求,國家林草局同意項目正式上報至世界遺產中心。此前,與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一同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的,還有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和貴州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由於每年每個國家最多可以申報一項遺產,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申遺之路將面臨激烈的競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丹吉林,作為中國北部邊疆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期待著這次走向世界的機會。

  ■ 對話

  申遺根本目的是保護巴丹吉林沙漠生態

  新京報:推動巴丹吉林沙漠申遺,將給當地的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楊海(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旗委書記):目前看,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數目雖然很多,但唯獨沒有沙漠類型的自然遺產。推動巴丹吉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不僅可以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以沙漠為主的自然遺產空白,最根本的目的是更好地對巴丹吉林沙漠生態進行保護,遏制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三大沙漠“握手”態勢,加強京津冀風沙源治理,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增強保護和治理沙漠的能力和水平。

  同時,申遺的過程也是一次展示地區形象、擴大對外宣傳、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對於拉動旅游需求,提升景區熱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產生十分顯著的效果,尤其是對阿拉善這樣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我們將以申遺為契機,引入國際先進理念,打造獨具大漠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百姓。

  新京報:從三年前籌備申遺至今,已經做了哪些努力,今后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楊海:申報世界遺產,程序嚴格,競爭激烈,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我們要持續推進巴丹吉林沙漠保護立法工作。立法地位是評定世界自然遺產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已經研究制定了《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區監管制度》《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區資源巡護管理制度》。下一步,我們將推動出台《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保護管理條例》,使巴丹吉林沙漠保護工作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層面,高標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沙漠保護管理體系。

  目前,我們成立了盟旗兩級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申報自治區與國家風景名勝區工作領導小組,完成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述論証、申遺申報書及風景名勝區資源評價報告與規劃大綱的編輯工作。將持續推進申遺文本的編制工作,申遺文本的編制質量是巴丹吉林沙漠能否申報成功的關鍵。同時將按照《世界遺產公約》標准,邀請國內外頂級專家,全力做好遺產地鑒別、遺產價值描述、保護管理、監測還有文獻收集等工作,深入挖掘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科研價值,擴大對外影響力。

  新京報記者 王彬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