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打造街區治理新模式:基層治理更精細 接訴即辦再升級

2020年01月15日15:05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基層治理更精細 接訴即辦再升級

  市政協委員聽取大會發言。本報記者 王海欣 攝

  “接訴即辦”提質升級、創新街區治理、統籌農村污水治理、實現“病有所醫”……昨天召開的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委員們聚焦首都城市治理、基層精細化服務,積極獻言,共進良策。

  董明慧委員

  推動“接訴即辦”提質升級

  市政協委員、通州區副區長董明慧委員在代表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發言時說,如今“接訴即辦”響應群眾更迅速、基層治理更聚焦、吹哨報到更見效。讓“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成為常態,有效推動干部走出機關,為首都治理工作確立起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放的鮮明導向。董明慧說,“吹哨報到”改革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為此她建議,應有針對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把“接訴即辦”、“吹哨報到”放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全局中,進行認識再深化,推動實踐再深入。

  建立“舉一反三”機制,對群眾訴求進行大數據分析,找出工作中帶有共性系統性的問題,實現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建立主動深入群眾、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制,與“接訴即辦”形成有機整體。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拓寬群眾參與渠道。

  董明慧還建議,進一步提升“12345”平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水平。打造網上“12345”,進一步方便市民。

  柴文忠委員

  構建“微循環”打造街區治理新模式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柴文忠委員代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發言說,12345熱線每年有300萬件左右的訴求量,其中多數訴求在街區層面進行處理處置。在現有街區治理改革的基礎上,打造街區治理新模式,對於構建超大城市街區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柴文忠認為,應建立完善街區社區黨建引領與議事協調機制,將問題解決在街區,鼓勵街區構建快速收集居民反映問題並同時解決問題的治理“微循環”模式。進一步鼓勵“守望相助”街區自治模式,凝聚同心家園情懷、培養共同家園意識、培育街區共治精神,並充分發揮城市志願隊伍的作用。

  此外,編制街區更新規劃,培養街區治理“全科醫生”,組建綜合處置隊伍。同時,充分利用視頻攝像頭和城市大腦建設基礎,精准識別城市管理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能和水平。

  趙亞洲委員

  精細化服務滿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趙亞洲委員代表民建北京市委發言時,建議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以精細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趙亞洲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建議,在品質提升階段,為不同地域、不同消費能力和品質訴求的人群,提供動態調整的精細化服務,滿足不同群眾的新期待。

  此外還建議優化街道量化考核標准,對全市以核心目標和關鍵成果為統一標准進行考核,對不同街道社區以自下而上共同確定的具體目標和成果進行考核,對城鄉交叉區域較多的區給予更多關注,優化現有考核指標中對行政區劃的限制。建議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差異性政策和針對性資源。

  李鴻泓委員

  統籌農村污水治理 助推鄉村振興

  農工黨北京市委常委、石景山區中醫醫院院長李鴻泓代表農工黨北京市委發言。李鴻泓代表農工黨北京市委建議,科學編制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加強“廁所革命”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管理。出台符合地區實際的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技術指南,平原區農村居住相對集中,具備統籌區域治污的條件,適宜建設聯村污水處理站,發揮規模處理效益﹔部分有條件的村庄,可以探索接入城鎮管網。

  李鴻泓還建議,建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模式和監管制度。建立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維資金保障渠道。建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體系,明確責任主體,運行管理制度。

  許檳委員

  讓“內環路”成老城品質、活力功能環

  市政協常委、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規劃師許檳委員代表致公黨北京市委發言。她建議提升完善北京“內環路”品質和功能,推動老城活力生發與可持續發展。

  “內環路”是指由二環內四條城市主干道圍合而成的一道17公裡的“環路”,包括平安大街、兩廣路以及東單、西單的南北延長線,有17個地鐵站點。它在老城位置居中,距離二環路歷史城郭和天安門廣場的距離均在2到3公裡之間,在城市發展中始終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

  許檳說,在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認知方面,應明確“內環路”在功能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補充與老城生活服務相關的骨架性供給體系,共同締造並實現老城整體的發展目標,可補充“內環路”在組織多元城市生活的結構性作用,形成“兩軸+雙環”、“都與城”交相輝映的老城空間格局秩序。

  建議發揮“內環路”公共空間的樞紐作用,形成串聯沿線並輻射全域的為民服務網絡體系,提升“內環路”在老城公共服務系統中的結構性支撐作用。在公共設施空間體系方面,應重視老城百姓對日常生活服務品質和內容提升的迫切需求,使沿街公共設施的業態多元化、服務生活化、消費層次化,使沿線軌道站點周邊的功能有機更新與街區內部的服務需求形成供給匹配。

  楊金龍委員

  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交通融合

  民進北京市委副主委、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楊金龍委員代表民進北京市委發言,建議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交通融合,促進城市綠色交通出行。

  楊金龍代表民進北京市委建議,合理規劃和配置土地資源,升級改造鐵路客運樞紐站外部接駁交通系統。根據北京鐵路客運樞紐車站主要設置在市區的特點,在鐵路樞紐車站新建或者改擴建過程中,優先把配套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放到首位。利用閑置的企業鐵路專用線及配套設施,升級改造成市郊鐵路線,並在周邊居民區或辦公商業區內設置市郊鐵路專用火車站,按城市公交化模式打造形成市郊鐵路高效便捷的交通保障設施體系。

  楊金龍還建議,建立定期評估機制,跟蹤北京鐵路客流變化需求。堅持“以客流為導向”,針對鐵路運行圖的調整和客流變化,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和相關部門聯合監測機制。定期對接駁交通系統運行情況進行評估,編制《評估報告》,各相關部門及時對不適應接駁交通的設施進行優化、整改或變更,動態解決鐵路客運與城市交通疏解能力的匹配問題。

  馬立霜委員

  加強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實現“病有所醫”

  醫藥衛生界別的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廊坊兒童醫院院長馬立霜發言。她說,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是實現“病有所醫”目標的重要環節。

  她建議,建立科學管理機制,補足院前急救人員缺口﹔建立動態編制增減機制,建立合理薪酬和績效激勵機制,落實體現特殊行業的津貼待遇﹔建立合理的晉升、轉崗機制和提前退休政策,開拓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職業發展空間。

  進一步加大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財政投入,引入社會資本補充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相關企業有償租賃救護車輛以彌補不足﹔根據各地區百姓需求大數據,建立動態站點分布機制﹔開發具備定位功能的急救APP,方便群眾一鍵呼救、自動定位等。

  盡快實現有條件的區級急救分中心建立獨立運行機構﹔進一步完善統一的急救分中心和站點房屋標准。加強院前、院內急救溝通,將交管、消防部門納入到急救網絡體系中,建立聯動保障機制。優化院前急救收費流程,改進收費方式,提高可及性和便利性。

  加強社區院前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構建“減災型社區”。在院前急救體系建設中植入“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思想,構建大院前急救體系,提高公眾對急救的理解和認知。

  本報記者 孫穎 宗媛媛 李博 陳聖禹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