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記者會:首都治理既要溫度又要智慧

2020年01月14日09:0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首都治理既要有溫度又要有智慧

  昨天,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首場記者會,邀請委員就“為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問題與媒體記者進行交流。

  圖為本報記者在提問。本報記者 張立朝攝

  本報記者 劉冕 實習記者 孫延安

  13日上午,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召開“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為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記者會,來自三個不同界別的四位市政協委員踴躍發言,用數據和事實描繪未來藍圖。

  擰繩般辦好一座“廳”

  “接訴即辦”被評為2019年十大熱詞,也是記者們最關注的熱點。來自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界別的市政協委員閆滿成說,讓熱度不減,要從三方面發力。“首先要突出黨建引領。”他舉例,通過打造區域黨建的模式,既可以更好地為中央在京單位和部隊服務,也可以給他們搭建平台深入參與首都基層治理,在共同解決群眾訴求上形成更強的合力。

  另外,他認為要進一步用好考核的指揮棒,在完善解決難點問題上給與激勵和引導機制,同時持續抓好機關和基層組織作風問題。“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聯系基層和群眾的相關制度”。

  如他所言,搭一座溝通橋也成為來自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的政協委員董明慧的心聲。她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完善群眾參與機制,辦好社區議事廳等平台,鼓勵更多居民參與社會事務。對於這座“廳”,她有調研有分析更有建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居民參與度不足,議事不充分,規則不具體,操作性不強。這些都是要解決的”“要給社區議事找個地兒,保障社區服務用房”“超大型社區不利於居民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需要進一步優化方案”“培養協商的意識”……

  將眾人的力量擰成一股繩,能做的還有很多事兒。她說:“要讓居民會表達,會傾聽,可以發揮樓門長、在職黨員和社區骨干的作用。不能議事話題是解決小區停車,居民說到家裡窗戶有問題。”

  話音未落,現場很多人笑著點頭。她還建議, 要增加專家指導,邀請律師、城市管理師等加入社區協商。“可以探索打造網上社區議事廳,適應年輕人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的方式,發揮他們的作用。”

  “我們要建立聯系群眾的機制,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巷鎮,難事多方進行聯辦的格局。”她說,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讓群眾成為城市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終受益者和評判者。

  “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是北京市推進基層治理創新的改革探索,今年市政協的“工作清單”中深化這項改革是重點。閆滿成舉例,重點研究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延伸的具體措施和實現路徑。

  繡花般精制183個“小”街區

  首都功能核心區怎麼治?來自九三學社界的市政協委員鄭實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他的建議可以總結為“精制打造精致”。

  翻譯一下,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加起來有32個街道,《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將其細化為183個街區。同時,優化調整用地結構,有增有減。比如公共用地比例從34%增到39%,城市廣場、綠地、道路用地增加。“而教育、醫療、養老機構則鼓勵放在控制區外”。

  相對新城,核心區裡的工作不能靠“拆改建”粗暴進行。以老舊小區為例,一方面,有些居民可以通過申請獲得合理補償后,遷到環境更好的地區。一方面改造要系統化進行。鄭實說,住宅地下空間騰出來了,能否改為便民設施或儲藏空間﹔正規的運動場沒地兒建,能不能利用邊角空地實現需求……“正在舉辦的小微空間城市競賽,就是要利用共享空地來實現這些目的”。

  一些原本的城市痛點也要解決。鄭實直言,消防通道被堵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們應因地制宜,對小區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核心區停車位供給也不可能全部滿足,但也要不斷挖潛。“自動地下停車系統佔地小,技術上不是難題,但需要有資金,誰來埋單?誰來運營?這是我們要必須面對的。”

  精制還要依靠“智慧”手段實現。鄭實以城市數據基礎設施為例,“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停車監測、攝像頭、環境監測等數據,如果實現聯通,就能打破信息孤島。”他說,在保証數據安全前提下,城市不再因為某個部門需要檢測數據就在道路上架根杆或者裝個探頭,很多信息將實現共享。“城市治理效率和市民便利度會大大提升”。他強調,實現過程中並非一切都要新建,既有的很多設施可以利用,即使是新建也要考慮到預留接口和未來發展。

  “精制”不僅是規劃部門的圖解,還需要全民參與。而“精致”將成為美好生活的再現。

  解決物業管理頑疾需政府介入

  目前,市政協正在開展《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草案)》立法協商工作,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市政協委員劉凝是北京市易行律師事務所主任。他說:“正處在委員提交意見的過程中。”

  條例的制定也引起了不少委員的關注。劉凝說,最表面的物業問題包括衛生搞不好、收費難、停車難、小區電梯廣告收益不知道哪兒去了。但這些具體問題的背后,原因也很復雜,本市70%以上的小區沒有成立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原因是目前的規定中設置了較高門檻,大家都達不到。”他說,這就造成“個人業主對物業,說不到一塊兒去”的現狀。

  “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原來我們對物業管理的認識不足,這不是簡單業主個人財產權力的問題,已經涉及基層治理問題。”劉凝說,所以新條例應該明確,“如果成立不了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則由政府牽頭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

  其實,市政協開展立法協商已有7年多的歷史。閆滿成說,7年完成了11部地方性法規和7部政府規章的制定和修訂。同時還有市政府每年的立法計劃,要在市政協進行協商,已經完成了5部市政府立法計劃的協商。“初步形成了協商民主的北京經驗。”

  數據背后透出的是俯下身子的脈脈溫情。

  劉凝已經開始為了今年的立法協商忙活起來。他說:“今年市政協把北京公益訴訟問題作為重點調研議題。”

  組織開展城市管理相關法規實施的專項建議,圍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組織開展專項民主監督,圍繞《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的實施開展協商式監督﹔圍繞制定《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開展立法協商工作,圍繞制定《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做好委員意見建議征集工作……市政協的立法協商年內計劃已經排得滿滿當當。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