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一場新聞發布會昨天下午召開。本報記者 程功攝
本報記者 趙語涵 朱鬆梅
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破解成果轉化難點,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疏通企業發展堵點,各區立足特色謀劃轉型升級亮點……首都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含金量”不斷增加。這是記者從1月13日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辦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破難點:
原始創新成果轉化兩手抓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在人才、科研創新等方面優勢領跑全國。然而,每年誕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卻倒在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最終隻能被遺憾地束之高閣。
為破解這一難點,去年年底,本市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調動各方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核心,串起科研成果“有得轉”“有權轉”“願意轉”“轉得順”這條主線,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權益、轉化動力、轉化體制機制等問題。
“目前,北京在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上正實現兩手抓。條例的出台,對於破解成果轉化難題、打通成果轉化路徑、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市科委新聞發言人楊仁全坦言。
有了好政策,更重要的要看落實。楊仁全介紹,條例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市科委正研究制定落實方案,確定條例落實的線路圖、時間表,並列出落實清單,明晰各主責單位。通過開展宣講、加大宣傳等方式,今年將促進條例進高校、進科研機構、進企業、進園區,並督促高校企業等出台配套政策,把條例落到實處。
疏堵點:
優化營商今年聚焦四重點
近兩年,優化營商環境成為熱詞,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疏通了過往企業在多領域事項辦理上的堵點,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2019年,本市完成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102項改革任務和優化營商環境2.0版114項任務,11月發布的優化營商環境3.0版204項改革任務也已完成159項。企業開辦、辦理建筑許可、不動產登記等6個領域壓縮審批時間349天,減少審批環節33個。在世界銀行2020年報告中,北京得分78.2分,相當於位列全球28名。
“這兩天在人代會上,不少企業既對優化營商環境的種種舉措表示肯定,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市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戴穎介紹,今年本市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將聚焦承諾制、區塊鏈技術、信用制及標准化四個重點。
今年,本市將重點推進以告知承諾為基礎的審批制度改革。所謂告知承諾制,就是行政機關在辦理審批事項時提出明確的辦理條件、標准和要求,申請人承諾符合這些條件、標准和要求的,行政機關就不再進行審批,直接予以辦理。去年以來,承諾制已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副中心等地試點。今年,試點范圍計劃推廣至“三城一區”。
借助區塊鏈技術,本市將關注信息共享制度改革。今年計劃在不動產登記、一証辦電、辦理建筑許可、電子民生卡、房屋租賃、公証、積分落戶等20余個領域推進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方便企業辦事。本市還將利用新技術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辦”,1000項政務服務應用實現“掌上辦”,200項服務實現“一証通辦”。
此外,本市今年還將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聚焦推進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制度改革,以及推進以標准化為基礎的政務服務制度改革。
謀亮點:
動批加速轉型金科新區
發布會上,西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也紛紛介紹了各自在高質量發展上的亮點。
“疏解騰退后的動批,一直牽動大家的心。”西城區區長孫碩說,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該如何利用有限空間實現產業轉型?金科新區的建設,對解答該問題意義重大。
過去兩年,以動批騰退空間為核心區的金科新區快速發展,成績單飽滿扎實:設立北京金融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儲備項目50余個,發布“金科十條”並實現首筆3000萬元資金兌現,吸引47家重點企業入駐……
2020年,西城將加快“金科十條”的兌現進度,計劃拿出1.5億元資金支持企業發展。加強重點項目服務,持續完善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如服務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建設、推動金融科技實驗室建設等。
越是高精尖產業,就越需要高品質的街區生態。今年,西城區將推進西外南路及周邊的基礎設施改造,涉及水電氣暖網、交通組織優化、慢行系統組建以及公共區域的景觀、照明、綠化等。
樓宇是金融科技產業的重要承載空間。西城區今年將完成10萬平方米樓宇空間升級,引入20家標志性金融科技機構。
正在加速奔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則明確提出要對標金融街、CBD、中關村和亦庄,設立行業門檻,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產業准入體系。
副中心的四大功能定位是行政辦公、文化旅游、商務服務和科技創新。“引入產業時,絕不會‘撿到籃子裡就是菜’,而是要精挑細選,源頭把關。”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副書記趙磊說。副中心要對標金融街等一流商務區,從投資強度、產出強度以及就業等多維度,全面梳理行業准入門檻、提高標准,形成具有副中心特點的產業准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