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海委員:建議建立大運河非遺聯合保護中心

2020年01月14日14:43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姚衛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作了《傳承運河非遺文化,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發言。人民網 尹星雲攝
姚衛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作了《傳承運河非遺文化,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發言。人民網 尹星雲攝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今天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會上,18位政協委員進行大會發言,這也是本次政協會議舉行的第二次大會發言。姚衛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作了《傳承運河非遺文化,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發言。他建議梳理大運河非遺,形成活的經濟文化地圖﹔選擇重點非遺項目,探尋商業推廣途徑﹔牽頭建立大運河非遺聯合保護中心。

姚衛海表示,北京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城市,全國的文化中心悠久的運河歷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目前運河北京段已有11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如通州運河龍燈會、船工號子等風俗,大順齋糖火燒、小樓燒鯰魚飲食制作技藝等等。一直以來,我們對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利用,都側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對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功課做得還很不夠。尤其通州作為城市副中心,運河的主要流經區域,目前在運河非遺保護過程中還有以下困難:

一是傳承問題非常緊迫,部分非遺項目由於失去了原來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政府扶持資金有限,不能覆蓋所有非遺傳承人,也不足以依靠補貼生活,為了節省資金,很多傳承人把家為工作室,或在遠郊區租房從事生產。

二是非遺項目商業化國難。非遺項目由於諸多原因商業開發難度很大,也存在傳承人固守傳統不願創新的阻力,或者創新可能使非遺項目失去原有韻味等問題,這也造成部分非遺項目處在是否進行商業開發的矛盾之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部活歷史,凝聚著濃濃的鄉情和歷史的記憶,對傳承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姚衛海委員建議:

一、梳理大運河非遺,形成活的經濟文化地圖。專門組織編撰大運河北京段非遺文化叢書及音像資料,對大運河非遺文化進行統籌整理,並從歷史、社會、經濟、民俗等多方面綜合研究,揭示非遺的內在聯系,展現大運河經濟文化發展全貌。

二、加強培訓培養,推動非遺傳承。一是要加強傳承人培訓。有關部門應組織大運河非遺傳承人培訓,開闊傳承人眼界、提高傳承人專業素養。二是要為非遺傳承人提供類似於眾創空間的工作室,打造區域特色,便於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宣傳推廣,三是要培養傳承人。運河非遺中的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可與職業技校相結合,培養青年技師。一方面傳承傳統技藝,另一方面讓年輕人結合現代的觀念、技術、材料進行利用創新和發展。

三、多措並舉,解決非遺資金困境。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據《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的要求,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可給予經費補助。建議針對大運河非遺傳承人,市區兩級參照《條例》給予適當經費的補貼。二是要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參與的相關政策,例如凡是資助非遺項目的企業可將捐贈資金數額抵稅,來鼓勵民間資金支持非遺事業的發展。

四、選擇重點非遺項目,探尋商業推廣途徑。非遺項目非常多,因此要分門別類挑選出有市場、易傳播、特色鮮明的項目進行重點保護和推廣。比如,針對其中的優秀傳統手工藝產品,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進行高附加值開發,打造成為民族奢侈品,還可以將大運河非遺植入在藝術作品中加以展現,例如運河號子、運河龍燈等非遺完全可以以音樂劇、舞台劇等形式來推廣。

五、牽頭建立大運河非遺聯合保護中心。我市可牽頭組織大運河沿線成立聯合非遺保護中心,輪流主辦大運河非遺保護論壇和非遺項目展覽,交流非遺保護的經驗,為運河非遺發展提供更大的平台。還可以聯合參加國際知名相關重大展覽,推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國際影響力。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