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嶺代表:建立老城公共雕塑維護機制

2020年01月13日15:48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建立老城公共雕塑維護機制

  本報訊(記者趙瑩瑩)六成公共雕塑缺失銘牌,超九成公共雕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八成被調查對象講不出公共雕塑的名字……一個個數據,源於一次次調研。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紅嶺建議,加強公共雕塑的藝術性,讓其更好體現老城文化特色,並且建立一套公共雕塑的后期管理維護機制。

  65%的公共雕塑缺失銘牌

  “加強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規劃管理的建議”列舉了詳實的數據。區域上看,北京老城的公共雕塑,有47%分布在皇城文化精華區、天安門文化精華區、西四文化精華區等13片文化精華區﹔空間上看,57%的公共雕塑分布在商業空間和居住空間,街道空間僅有1%﹔65%的公共雕塑缺失銘牌﹔96%的公共雕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其中27%的公共雕塑呈現中度級別及以上的破損﹔回收的543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超八成被調查對象表示沒有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

  “通過調研發現,北京老城的公共雕塑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並不能很好體現老城的文化特色。”秦紅嶺表示,公共雕塑是建筑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主題、形式、語言等不僅應與公共空間的屬性相適應,還應與公眾審美相契合,與城市的公共文化相結合,“公共雕塑也能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觀,或者用現在的流行詞、網紅打卡地。”

  建公共雕塑后期管理機制

  “2012年至今,北京沒有出台過與公共雕塑相關的制度。”秦紅嶺告訴記者,目前與公共雕塑有關的規定,一個是1988年出台《北京城市雕塑管理暫行規定》,一個是2012年出台的《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藝術(城市雕塑)發展規劃綱要》。老城公共雕塑的后期管理存在“失語”狀態。

  秦紅嶺呼吁,應當完善相關制度,建立一套公共雕塑設置的管理維護機制,留下專款專用的資金預算。同時,制定以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例行的常規性管理計劃,對公共雕塑進行持之以恆的維護。

  要盡快摸清歷史建筑家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修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調整和完善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制定歷史建筑管理辦法,被寫入2020年的重點工作。

  秦紅嶺談到,建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全面保護機制,源頭保護是起始性和關鍵性環節。然而,正是在源頭保護方面,目前對全市文物建筑尤其是歷史建筑資源的普查很薄弱,存在保護名錄制度缺失、歷史文化遺產挖掘普查不夠的問題。“雖然沒有成為不可移動文物,但歷史建筑依然承載了老城風貌。”秦紅嶺建議,盡快全面啟動普查,摸清“家底”,再制定歷史建筑登錄制度,形成詳細的保護名錄。保護名錄的條款至少包括:名錄認定標准、預先保護制度、名錄確定程序、名錄調整機制、名錄公布程序、名錄建檔要求、名錄設立保護標志及挂牌宣傳要求等。

  此外,要深入挖掘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歷史建筑的保護之中。“老城確實不能再拆了,現在是有機更新最好的契機。”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