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蕾)作為一名資深律師,同時又是一名學生的家長,來自婦聯界別的馬慧娟委員關注到,如今兒童和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馬慧娟說,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電子產品的多樣化開發及普及,手機、電腦、iPad甚至AI設備等在兒童及青少年中大規模使用已是常態。
馬慧娟認為,電子產品在帶來便利的同時,給兒童和青少年帶來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加不容忽視。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會形成心理依賴,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馬慧娟認為,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勢必會導致孩子與真實世界的溝通減少,在網絡世界中,獲取各種問題答案的快捷性也會弱化思考的能力,造成思維方式單一、做事急於求成的心態。
此外,網絡視頻、網絡游戲中低俗等問題防不勝防,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和形成。
如何減少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減少課業負擔、增加戶外活動場所與時間、培養閱讀紙質書的習慣……馬慧娟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措並舉,既要嚴格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制定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及《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十條措施》中提出的家校聯合、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要求,同時應將培訓、托管機構納入監管,以有效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