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許雯)五分鐘,是大腦對缺氧耐受的最長時間,也是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的黃金時間。身邊的人如能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將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
去年,東單體育館一名正在打籃球的男子突然呼吸心跳驟停,所幸6名協和醫生現場施救挽回患者性命,臨近年末,明星高以翔的猝死令人心痛之余也引發全社會對急救的關注。
正在進行的北京“兩會”上,院前急救特別是猝死的院前急救成為委員們聚焦的熱點話題。多名委員建議,通過急救知識和急救設備普及等措施,加強院前急救,為猝死患者贏得急救黃金時間,並通過立法減輕施救者“想救不敢救”的后顧之憂。
2019年9月20日,恭王府游客接待中心配備了AED急救設備。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焦點1
急救知識普及率不高,建議急救知識進校園、進單位
來自少數民族界別的委員、阜外醫院主任醫師敖虎山統計發現,隨著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攀升,如今每十秒鐘就有一人因為心血管疾病猝死,但由於公眾對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的欠缺,這些患者錯失最后的機會。
來自醫藥衛生界別的委員、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真也指出了同樣的事實。她告訴記者,我國心肺復蘇成功率僅有1%-2%,在發達國家可以達到40%甚至50%,“原因之一就是大家不會救”。
來自教育界別的委員、北京二十一世紀幼兒園總園長朱敏對此深有感觸。不久前“江蘇監考教師猝死考場,學生無一人發現”的新聞讓她頗受觸動,“令人震驚和心痛之余也折射出青少年急救常識匱乏、安全意識缺失、自救互救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
為此,多名委員建議讓急救知識走進校園和社區。
來自婦聯界別的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建議,加強對全民實施急救醫療知識普及和培訓,比如讓院前急救科普、急救知識進學校、進社區,將急救培訓納入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內容,從小學開始學習相關健康、急救知識,中學、大學以急救技能的培訓為主,讓國民的急救技能普及在真正意義上成為現實。
朱敏認為,加強中小學生急救知識普及工作迫在眉睫,並提交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急救知識普及工作”的提案。她指出,目前北京市中小學通過急救講座、活動展覽等形式普及急救知識,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中小學校急救知識技能培訓仍處於無固定課程、無系統內容、無固定教師的“三無”狀態。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將急救課程分階段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公眾急救參與度是我國的10倍,成功率也大大增加。
朱敏建議,將急救課程納入中小學健康課程體系,並編寫符合中小學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的急救教程。分年齡段統一教材和課程標准,保障急救課程質量和實效性。通過豐富的課內外模擬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對急重症疾病的感性認識以及AED等常見急救設備的使用能力。
焦點2
“想救不敢救”怕擔責,建議立法減輕施救者心理負擔
多位委員指出,心肺復蘇成功率低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很多人怕擔責,不敢上手施救。
“心肺復蘇並沒有那麼難,普通人經過培訓完全可以掌握,主要問題在於大家不敢做。”王真建議,通過立法打消施救者的后顧之憂。
記者注意到,2017年10月起生效的《民法總則》也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也被稱為“好人法條款”。
不少地區已在探索“好人法”。2016年起正式實施的《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在全國率先提出社會急救免責,明確規定“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法律責任”。據媒體報道,擬於今年修訂的《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有望增加公眾參與現場急救免責條款。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也對此作出規定:鼓勵具備醫療急救專業技能的個人在急救人員到達前,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其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
朱敏建議,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相應的免責條款,“有法律保障,才有人在具備了急救知識和能力時,能第一時間沖上去救人,才能讓院前急救有效落到實處。”
除了立法保障免責,朱敏還建議,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制定急救應急預案,當學校或工作場所發生緊急情況時大家能各司其責,在黃金時間挽救患者生命。
焦點3
急救設備配備不足,建議加強重點場所AED配備
在關鍵的生死時刻,除了具備急救知識且敢於救人的施救者,急救設備也有著重要作用。多位委員提議,在地鐵、機場、高鐵、廣場、商場、賓館等人群密集場所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儀)。
來自民革界別的委員、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告訴記者,在很多發達國家,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比較完善的AED裝置,像滅火器一樣常見。他以美國舉例說,在美國,公眾場所、博物館、學校、甚至小型健身房,一般都配備AED,所有州還以立法形式規定了AED的配備,有些州具體到多少面積必須配備AED。
AED的配置也越來越引起重視。去年10月,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利用3年時間在機場、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和全市390余個地鐵站,以及公園、景區、大型購物商場等公共場所按照標准配置AED,並出台相關標准。
“但是目前,北京市對於健身房等運動場館,心臟驟停的高發地點,卻沒有建議或要求配備AED裝置的規定。”樊碧發告訴記者,現在去健身房等運動場館鍛煉身體是許多人的日常習慣,人們在劇烈運動時,全身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機體出汗和脫水導致體內電解質濃度發生變化,如果此時鍛煉者的心臟再有異常,就極易發生心臟驟停,導致運動猝死。
為此,他建議,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論証,對健身房等運動場館,建議或要求配備AED裝置,同時組織場館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急救培訓,並且持証上崗。
王以新建議,加強AED存放地點的指示標識,“路標應該更清楚一些,可能搶救就差一個除顫儀,而附近也有,如果標識清楚了就更好找了,這就增加了一線生存希望。”
焦點4
院前急救專業人才流失,建議加強急救專業人才培養
作為院前急救的主力軍,急救醫生正面臨著人才流失的棘手問題。王真指出,目前急救醫生存在較大缺口。急救醫生工作強度大、晉升壓力大、受社會尊重度不夠,人才流失嚴重。
在1月11日的界別聯組會上,來自教育界別的委員吳彬也在發言中建議加強急救人才職業隊伍建設。吳彬經調研發現,急救隊伍存在人員不穩定、技術職稱低、工資待遇低等突出問題。
吳彬建議,加強院前急救人才培養,制定完善的培訓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同時,在市屬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衛生學校設置“院前急救”專業,加快北京院前急救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補充速度。
吳彬還建議,增強院前急救人員職業認同感。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升院前急救人員整體薪酬水平,按照特殊行業標准發放工作性津貼。同時,改革職稱晉升標准,增加中、高級職稱數量,評定職稱時更加側重考評從業年限、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